当前位置:皮肤病 > 荨麻疹 > 荨麻疹治疗

荨麻疹的症状和药物治疗

荨麻疹的症状和药物治疗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风疙瘩”,是*对某种物质如药物、食品、花粉或感染等引起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荨麻疹的症状和药物治疗有哪些呢?


荨麻疹的症状和药物治疗

荨麻疹一般起病较急,多表现为皮肤突发瘙痒或灼热感,随即出现风团,呈鲜红或苍白色、皮肤色,亦有水肿性红斑样,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有时在风团表面可出现水疱,疏散排列,能相互融合,形成环状、地形图等不规则形,风团常泛发全身,亦可发生在局部,数小时后即可消退,一般不超过2天,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陆续发生,有时一天反复发生多次。有剧痒、烧灼感或刺痛感,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症状。当发生在胃肠道时可有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如发生在喉头黏膜,可导致喉头水肿,有咽喉堵塞感,出现气促、胸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等。如果伴有高热、寒战、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时,则应考虑由急性感染因素引起。

荨麻疹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疾病可短期内(数天至1—2周)痊愈者称为急性荨麻疹;若反复发作达数月(1—2月)以上甚至经年不断者称为慢性荨麻疹。慢性者一般全身症状较轻,风团时多时少,有的有时间性,如晨起或临睡前加重,有的则无一定规律。

荨麻疹是一种过敏反应,与组胺的产生有关,通常可以使用抗组胺药物治疗,以减轻过敏的一些症状。同时还要找出病因,去除发病因素,如由感染引起者在选用抗组胺药物的同时还要选用适当的抗生素。但荨麻疹的病因,特别是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常常难于发现,故大多数情况下常是荨麻疹对症治疗

1、抗组胺药物:主要应用H1受体拮抗剂,其共分两代,第一代(80年代以前)包括苯海拉明(苯那君)、氯苯那敏(扑尔敏)、去氯羟嗪(克敏嗪)、异丙嗪(非那根)等;第二代(80年代以后)包括特非那丁(敏迪)、氯雷他定(开瑞坦)、西替利嗪(仙特明、西可韦、仙利特)、依巴斯汀(开思亭)、咪唑斯汀缓释片(皿治林)、阿伐斯汀(欣民立)等。由于第一代抗组胺药存在引起嗜睡的不良反应,目前第二代抗组胺药应用更加广泛,使用时注意心脏疾病患者避免使用,并且禁止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咪唑类抗真菌药(如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一同使用。

2、降低血管壁通透性的药物:如维生素C、钙剂,常与抗组胺药同用。

同时,荨麻疹患者还要注意,要穿棉质宽松、无束带衣服,皮带不要系得太紧,不要用很热的水洗澡,也不要用手搔抓,以免加重病情,要戒酒,可以服用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剂如善存、金施尔康、21金维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