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感染有关的痛经
特征:月经前或经期小腹刺痛或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部胀痛,月经不调,血色黯红,质稠,有血块,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小便黄赤。中医分析湿热瘀阻证:这种类型的痛经多见于湿热体质,或有分娩、流产、清宫术史的女性。可因肝郁化热、脾虚湿聚,湿热之邪流注下焦,或经期产后,感受湿热之邪,与血搏结,稽留于冲任、胞宫,以致气血凝滞不畅,“不通则痛”。
调理方案:重点在于调理肝经、脾经及冲任二脉,可采用中经堂循经通络、群罐排毒、清宫洗髓(化湿洗髓方)等调理方法,祛除体内的湿热之邪,恢复肝、脾功能。也可按摩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等穴,此外,还要注意经期卫生,避免吃辛辣及刺激性食物。
气血虚弱的痛经
这种类型的痛经多见于平素体质差,胃口不好的女性。由于气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月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揉按,月经量少,颜色淡、质清稀,面色苍白,头晕,精神疲惫,乏力。调理方案: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采用中经堂培元艾灸、导引推拿等调理方法,可调理脾胃功能,补益*气血,使气血充足,冲任调和,则痛经自止。此外,平时适当多吃红枣、当归等补血之品。
与肾虚有关的痛经
特征:月经后1~2日内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部酸痛,月经颜色暗淡,月经量少,质稀薄,或伴有头晕耳鸣,健忘失眠,潮热等。
这种类型的痛经多因先天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或久病虚损,伤及肾气,肾虚则精亏血少,冲任不足,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中医调理方案:重点在于调理肾经、肝经。可采用中经堂循经通络、经络导引推拿等调理方法,补益肝肾,使精充血足,则胞脉得养,冲任自调。此外,还可按揉肾俞、太溪、三阴交等穴位,并适当多吃山药、桑椹、甲鱼等具有滋补肝肾作用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