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宫颈炎相关的知识

3.宫颈糜烂的分度

轻度糜烂(Ⅰ度):糜烂面占整个宫颈表面的1/3以内。

中度糜烂(Ⅱ度):糜烂面占整个宫颈表面的1/3--1/2。

重度糜烂(Ⅲ度):糜烂面占整个宫颈表面的1/2以上。

4.宫颈糜烂的临床表现

(1)白带增多:白带增多为宫颈糜烂的主要症状,有的甚至是唯一症状。由于病原体的不同,以及糜烂的范围及程度的差异,白带的性状也有所不同。如主要是柱状上皮增生引起的糜烂,炎症感染不明显,白带则主要为透明粘液;如宫颈糜烂伴有明显的炎症感染,白带则呈黄色脓性、粘稠状。糜烂面积较小或为病变累及较浅的单纯性糜烂,白带量可能较少;如果病变累及较深、面积较大的重度糜烂,则白带量较多,偶尔也可能带少量血丝或血液,个别患者有时也可能主诉有接触性出血。

(2)疼痛:宫颈糜烂出现疼痛症状者比较少见,当病原体累及范围较深时,炎症自宫颈出沿子宫骶骨韧带播散,或沿阔韧带蔓延,可引起慢性宫旁结缔组织炎,出现腰骶部疼痛、盆腔下坠痛及痛经。如炎症波及到主韧带,可出现性交痛,影响性生活。当妇科检查时如触及宫颈,患者即感腰骶部或髂窝部疼痛,此种疼痛多在月经、性交或妇科检查后加重。

(3)膀胱症状:宫颈的炎症可经淋巴途径播散或直接蔓延至膀胱周围结缔组织,甚至达膀胱三角区,从而刺激膀胱出现尿频、尿痛症状,有时也可继发尿路感染。

5.宫颈糜烂的阴道镜检查

由于宫颈糜烂的程度不同,以及宫颈糜烂始终存在着病灶的扩展和修复互相交替的病理改变,所以在阴道镜检查时可见到各种不同的阴道镜图像。‘

典型的宫颈假性糜烂表面被覆柱状上皮,与周围的鳞状上皮有明显的分界线,未涂3%醋酸前阴道镜下可见红色细小的颗粒状突起,涂3%醋酸后,糜烂面的柱状上皮水肿、变白,数秒钟后可见到成簇的“葡萄串”样图像,每个小葡萄界线清晰,半透明状。如柱状上皮增生比较活跃,则在葡萄的表面出现螺旋状血管或血管袢。周围的鳞状上皮涂3%醋酸后无明显变化,但其和柱状上皮的边缘变白,呈现出一条白色分界线。

真性糜烂或单纯性糜烂,由于其表面无柱状上皮或仅有一薄层柱状上皮,故涂3%醋酸后见不到典型的“葡萄串”,仅可见到一潮红区,有时伴有一些分支良好的增生血管,看不到明显的白色鳞柱分界线。

乳头型糜烂由于间质增生,形成许多较深的间隙,阴道镜下可见一些不规则的隆起或凹陷,也有一些凹陷呈脑回样排列。

处于修复阶段的宫颈糜烂,常见到从鳞状上皮区向糜烂面伸出多条新生鳞状上皮条索,这些新生的鳞状上皮非常菲薄,粉白色半透明状。这些鳞状上皮互相融合覆盖糜烂面,有时在新生的鳞状上皮区残留一些未被覆盖的柱状上皮,即形成所谓的柱状上皮岛。

在鳞状上皮区很容易看到腺体开口,这些开口呈圆形或椭圆形,口内充满透明粘液。在宫颈炎修复过程中如这些腺体开口被闭塞,粘液潴留形成腺体囊肿。腺体囊肿表面呈穹形隆起,内容物为淡黄色或青白色粘液,表面可见树枝状血管。有些腺体囊肿四周有放射状血管分布。

宫颈肥大和腺体囊肿

宫颈肥大和腺体囊肿也是慢性宫颈炎常见的一种表现,宫颈肥大和腺体囊肿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同时发生。前者是指宫颈体积的增大,后者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腺体开口的闭锁,腺体分泌物潴留而形成囊肿。

引起宫颈肥大的原因是:由于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宫颈组织发生充血、水肿,宫颈腺体及间质增生,腺管受周围增生组织的挤压,使腺体产生的粘液难以排出,而形成潴留囊肿,较表浅的腺体囊肿向宫颈表面突出,很容易观察到,而深部的腺体囊肿常导致宫颈呈不同程度的增粗、变大,一般习惯称之为宫颈肥大。深部腺体囊肿肉眼观察难以发现,但做B超检查时可见到宫颈肌壁间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液性暗区。

肥大的宫颈表面由于损伤或炎症刺激也可以出现鳞状上皮脱落、柱状上皮增生而形成糜烂。当炎症经过治疗后,宫颈局部充血水肿消退,宫颈表面重新被鳞状上皮覆盖,又恢复为光滑状。但是,增生的结缔组织并不消退,依然存在,故宫颈仍维持其肥大的外观,有时甚至可增大1--2倍以上。

宫颈肥大和腺体囊肿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白带增多。另外,由于结缔组织增生及炎症沿宫颈旁或经宫骶韧带向盆腔扩散,故患者经常主诉有腰骶部疼痛或会阴部坠胀感,这是宫颈肥大比较突出的2个症状。

宫颈肥大的阴道镜所见:宫颈明显增大,由于局部慢性炎症刺激引起宫颈瘀血,宫颈表面呈青灰色,鳞状上皮较厚,在鳞柱交界区可见数量不等的青白色或淡黄色潴留囊肿,囊肿表面可见分支血管,囊内容物为胶冻样粘液。宫颈表面可呈光滑状或糜烂状,糜烂面涂3%醋酸后呈“葡萄串”改变。鳞状上皮区有时可见到粗大血管,分支较差。

 

大家都在搜: 慢性宫颈炎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