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科 > 内分泌科 > 糖尿病

糖尿病会不会遗传?

糖尿病会不会遗传?

  糖尿病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慢性疾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血糖异常、尿频、口渴、体重减轻等。对于患者们,是否会把疾病遗传给下一代始终是一个敏感的话题。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同时也是复杂的。

  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的亲属发病率高于非糖尿病亲属。父母患有糖尿病的情况下,后代或兄弟姐妹的患病率会比正常人更高。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遗传疾病,一般来说疾病的遗传要基于易感基因的遗传。糖尿病患者遗传给下一代的并非疾病本身,而是易患糖尿病的体质,即身体中突变基因的遗传,临床上称为糖尿病易感性。

  一般认为,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遗传给孩子的概率是5%左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孩子一定会得病,由于外部因素的诱导,儿童得糖尿病的概率与父亲或母亲患糖尿病的程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包括孕期感染、肥胖、缺乏体育锻炼、环境污染等都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可以说,接收到基因遗传的孩子并不一定发病,而是与家庭环境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大部分患有I型糖尿病的人同时也是肥胖的,而肥胖是糖尿病的另一个诱因。脂肪细胞膜和肌肉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数量和亲和力都会下降,从而导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血糖无法被有效地利用。

  此外,感染也是I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病毒感染会导致胰岛炎,因此胰岛素无法被充分分泌,从而引发糖尿病。我国农民和矿工体育锻炼频率较高,而这些人患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城市居民,这可能与城市人口参与体育锻炼较少有关。在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才尽可能地降低发病率、预防糖尿病。

  总而言之,糖尿病的遗传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糖尿病患者可以尽可能地采取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例如适量进行体育锻炼、定期监测血糖和控制体重等。在这个基础上,维护良好的身体健康状态是预防糖尿病的最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