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衰的中药治疗方法

慢性心衰的中药治疗方法

当患上了较为慢性的心脏病后会影响其健康,因为不重视的话会照成不小的伤害,当然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到来人们要知道它是怎样的疾病,在摸清楚了之后更要选择中医的方法来进行治疗。那么,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下面我们随专家一起去了解下吧。

中医对慢性心衰的认识

从中国古代医籍《皇帝内经》等著作的有关描述中可以看出,中医自古对类似心衰症候群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就有所认识,如《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的论述中“心痹”就其表现而言很类似风心病心衰。《素问・痹论》云:“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详细记载了此类疾病可有心悸、烦躁、呼吸困难、水肿等症。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中就有“心衰”一词。《金匮要略》中有:“心水者,其人身重(肿)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类似心衰的水肿。

近代,中医学将心衰归属于“心悸”、“水肿”、“喘证”、“心痹”等病范畴,对其病机的认识基本达成共识,属于本虚标实证,本虚以心气(阳)虚、心阴虚为主,标实以血淤、痰浊、水停等,病位以心为本,与肺、脾、肝、肾关系密切。

慢性心衰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辩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核心,卫生部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心衰分为心肺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阳虚证、气虚血瘀证、阳虚水泛证、痰饮阻肺证、阴竭阳脱证七个证型。临床上很多研究者对慢性心衰的辩证分型进行了研究,但是由于心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病理过程,目前临床上还没有公认的病症分型标准。我们根据病症结合的理论,将心衰分为左心衰和全心衰进行辩证分型规律的探讨,对入选的419例左心衰患者和668例全心衰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左心衰患者证型以本虚标实组合最为常见,多表现为心气(阳)亏虚、心血瘀阻证,心气(阳)亏虚、痰瘀互阻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痰瘀互阻证;全心衰患者证型则多表现为心气亏虚、心血瘀阻证,心脾阳虚、血淤水停证,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心肾阳虚、血瘀水饮证为主,这些证型覆盖了80%以上的病人,根据这些证型来选择应用不同的中药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在心衰的辩证治疗方面,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中药如人参、干姜、附子等具有强心作用,葶苈子、茯苓、白术有利尿作用,临床研究也证明了治疗的有效性。近年来,亦出现了治疗心衰的中药新药,如补益强心片(人参、黄芪、香加皮、丹参、麦冬、葶苈子)用于气阴两虚兼血瘀水停证者。症见心悸、气短、乏力、胸闷、胸痛、面色苍白、汗出、口干、浮肿、口唇青紫等。从目前临床应用情况来看具有十分好的疗效。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的前景

目前,制约中医药在慢性心衰治疗中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统一的辩证分型标准和远期疗效评价体系,成果难以推广,今后关于慢性心衰病症结合的研究,在于制定可准确体现其根本病机的辩证分型标准,使其能真正知道临床治疗。中医药治疗心衰的基础研究应放在中药干预神经内分泌、阻逆心室重塑上,中医药治疗心衰的临床研究应开展规范、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以终点事件和经济学项目为观察目标,为中医药治疗心衰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使中医药治疗得到世界公认,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专家提示:上面说的也就是患上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我们大家也要有自己的了解,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了解慢性病的出现,当发现和确诊了之后就要采取较为可靠的方式来进行处理,这样才能够保全患者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