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养老”需向“社区养老”转变

“家庭养老”需向“社区养老”转变

  “我国社会老龄化现象进一步加速,养老问题已从家庭问题转变成为社会问题,更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发展,养老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陈联群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时做出如上表述。

  今年两会上,陈联群代表提出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事业的建议”。一年来,她走访调研多个省市,对我国养老事业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发展养老产业,需将目前的‘家庭养老’模式向‘社区养老’模式转变,鼓励和支持民间机构创办养老院,满足群众养老需要。”

  2010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7亿,预测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人,占总人口的16.7%。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与此同时,空巢化家庭进一步呈上升趋势,中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未来五年,国内第一批独生子女的父母将集中进入60岁。“大部分城市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些30岁左右的青年夫妻,现在面临着供养4到6个老人的压力。整个社会的养老负担将大大加重。”陈联群说。

  发展养老事业已迫在眉睫,而在“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我们也清晰地看到“培育壮大老龄事业和产业”的字样。陈联群表示,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公办养老机构设施和服务标准低,价格适宜,供不应求;而民办养老机构条件优越、服务好,但价格昂贵,工薪阶层老年人住不起,仍处在市场起步阶段。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的目标。全国近1.7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按国际通行标准,应备有845万张床位,但目前拥有床位仅266.2万张,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不到15张,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50张的标准。

  面对养老产业供需矛盾日益加重,陈联群认为,发展养老产业不能靠政府一家单打独斗,必须发动全社会一起参与。鼓励有条件的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养老事业。“一方面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完善公办养老机构设施建设,让低收入老年人不用排队,尽快住到专业养老机构,享受到基本的养老服务;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民间机构创办养老院,满足群众养老需要。对民办养老机构,在资金投入、土地供应、贷款融资、税费减免、政府补助、供水供电供热等方面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目前国家对民办养老机构虽然有些优惠政策,但大多落实得不够好。政府必须转变观念,高度重视,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和民间资本投放养老市场,出台一些鼓励老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立一批专业性的养老社会团体,以促进养老事业的发展。”陈联群进一步建议,要从政府投入为主转向多元化投资主体推进,实现养老项目市场化运作,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不同养老需求。政府投资除了投向具有基础性、福利性、示范性作用的养老项目建设,要更多转移到对各级养老服务产业的补贴、扶持上来,引导社会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