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学的饮食宜忌

中国传统医学的饮食宜忌

中国传统医学最显著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饮食宜忌方面,也体现了这两大特点。

中医认为饮食的养生调理作用,绝非专指奇珍美味,也不完全等同于“营养素”,而是根据患者的病证、病位、病性和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类型及四季天时、地理因素,结合食物的性味、归经的理论,来分析并选择食物的宜与忌。

饮食宜忌包含着相当复杂的内容,这是因为饮食物本身有着四气五味之分,人有男女老少、强壮羸弱之别,病有寒热虚实、轻重急慢之异,时有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之殊。

中国传统医学最显着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饮食宜忌方面,也体现了这两大特点。

整体观念

所谓整体观念,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本身是—个完整的有机体,其各个组织器官之间在结构上是紧密联系的,在功能活动上是密切协调的,在病理变化上是相互影响的,决不可只看局部,不看整体。

比如,在生理上,肝开窍于目,瞳仁却属肾:而肝肾同源,肾水能滋肝木。在功能上,肝藏血,肾藏精,目得血而能视。中医理论认为,肝肾不足容易形成目暗雀盲。所以,当出现夜盲雀目、视物昏花时,宜吃具有补益肝肾,养肝明目作用的猪肝、鸡肝、桑椹、枸杞子、首乌粉、黑芝麻等食品,而忌吃辛辣香燥,助火伤阴的刺激性食物。

第二层含义是,人与自然界同为一个整体,*的内环境时时处处受到外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这又叫做“天人相应”观。具体地说,人受到春夏秋冬四季气候,东南西北地理变化以及生存条件状况、饮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这在饮食宜忌方面,同样也要综合考虑,因时因地制宜。

比如,炎夏之季,适宜服食清凉,生津、止渴、除烦、解署的食物,忌吃温热上火、辛辣肥腻、香燥损阴食品。到了寒冷的冬季,又宜多吃温补助阳之物,忌吃生冷大寒之品。北方天寒,宜吃温暖:南方多火,宜吃清淡。这些都属于饮食宜忌的整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