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饮料的潜在危害

软饮料的潜在危害

危机一:防腐剂苯甲酸钠+维生素C=可致癌物苯

2006年初,英国食品标准局网站发布信息称,软饮料中含有的防腐剂苯甲酸钠与维生素C发生化学反应后,可能产生致癌物质苯。转换一下,就是下面这个等式:防腐剂苯甲酸钠+维生素C=可致癌物苯

软饮料中“苯污染”的问题早在1991年就被提及。当时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曾在其内部备忘录中称:“如果软饮料中同时含有维生素C和苯甲酸钠,那么两者可能相互作用并生成苯。”但当时这一结果在美国并未对外公开。

到了2006年,旧账重翻。美国纽约的一个独立实验室又重新调查软饮料中的“苯污染”问题,并把相关结果交给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当时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对《饮料日报》透露,不少软饮料中所含苯的含量超过饮用水中规定的苯含量标准。之后,英国食品标准局也开始展开调查,检测结果显示,软饮料苯含量为8ppb(浓度单位,1ppb即十亿分之一),是英国饮用水苯含量标准的8倍。

危机二:微生物指标超标

微生物指标是涉及人身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微生物指标严重超标的产品,消费者食用后,会引起腹泻等肠道疾病。

危机三:添加剂含量超标

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增加食品的色泽,违规使用甜味剂代替白砂糖,造成甜蜜素和糖精钠超标。甜蜜素是甜味剂的一种,相比于白糖,甜蜜素的价格要便宜近10倍,但甜度却是白糖的40~50倍。很显然,使用甜蜜素可以为生产商节约大量成本,这也是驱使不法商人违规的原动力。过量使用甜味剂虽然增加了口感,但因为其不易代谢,会对*产生危害。而过量的柠檬黄、日落素等着色剂以及防腐剂对*的肝脏、肾脏功能有极大的危害。

危机四:主要成分没有达标

主要成分不达标的产品无疑是不合格产品,轻者欺骗了消费者的感情和口袋里的银子,重者同样有害健康。例如有些果汁饮料中没有果汁,只有水和食品添加剂,消费者花了果汁的钱却喝着廉价且有害的色素水。

危机五:饮料商品标签不规范

这个问题在正规企业中也非常普遍,主要表现在:1.未标明产品属性和类型;2.仅在大包装上标示生产日期,而在最小销售包装上未标示生产日期;3.在产品中使用了食品添加剂、甜味剂而未在标签中明示。企业之所以这么做,要么是生产企业经营者主观上不重视,要么是怕被消费者知道后不购买,要么是基于企业的自身利益,有意隐瞒产品的真实信息,误导消费者。

危机六:假饮料

假饮料主要是销售者与造假者合谋而成的。一些摊点将假冒的知名品牌的饮料,如假“鲜橙多”、假“冰红茶”等与真正的品牌饮料放在一起出售,由于假饮料的包装、文字、图案和色彩等与正品饮料极为相似,消费者根本辨别不出真伪。大多数假冒饮料生产厂家都是没有任何生产设备的手工作坊。整个饮料的加工过程,从灌装、压盖到贴标签、装箱,均未经过任何消毒工序,仅仅是简单地将香精与色素、水和甜味素勾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