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服装市场:谁来拓荒?

老年人服装市场:谁来拓荒?

截至2009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5%,并且呈现出加快增长的趋势。上海、江苏等东部发达地区是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老龄化程度已经接近世界人口老龄化最高的国家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达23%~25%)。按照60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10%这一老龄化定义来看,我国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业内人士预计,今后几年内我国中老年人服饰需求量将在10亿套以上。“银发市场”潜力巨大。

与市场需求不相称的是,我国专门生产老年人服装的企业屈指可数。上万家品牌服装企业对淑女装、白领服装、商务男装趋之若骛,前仆后继去拼市场,而老年人服装多出自小企业或家庭作坊,专业研发、生产老年服装的如曾丹、桑榆情等品牌少之又少,有的企业甚至根本不愿意把自己的产品划分到中老年服装这个区域。

这个诱人的市场,如今存在着太多的空白……

最美不过夕阳红

“我们不是没有这个消费能力,而是现在的市场并没有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选择。”

“现在服装市场都是年轻人的市场,没有我们老年人服装的一席之地。”

最美不过夕阳红。这首歌道出了无数老年人的心声。而当记者在采访中一次次听到老人们这样的抱怨和不满时,不禁有些羞愧。“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老年人早已摘掉陈旧的老花镜,用全新的眼光审视着周遭的一切。企业却依然站在原地,用老眼光看待老年人日益提升的生活需求。

深入去考察,抄袭版样、劣质加工生产是老年服装市场的“常见病”。在这样的情况下,专注于创新设计、自主研发的企业拿不到应有的市场利润,而抄袭的企业依靠着剽窃来的版样,批量加工生产,坐享其成。也正因如此,在老年服装市场上,我们看到了诸多不满。

衣食住行,“衣”为先。如何做大做好这一市场,需要企业、消费者、市场的共同努力。

市场:三种现状凸显老年人购衣难

款式陈旧令消费大打折扣

4月底,一场小雨润泽着大地,天气有些阴冷。即便如此,仍能看到一些老人撑着伞陆陆续续走向北京农业展览馆。

“大街上都是卖年轻人的服装,没有哪个商场专卖我们这个年龄段的服装,只能说有展销会就去逛逛。这次听姐妹们说这儿都是外贸货,有不少适合我们老年人的服装,看能不能挑几件合适的。”一位62岁的老人对记者说。

已经逛了两圈了,50多岁的梅兰馨和朋友还是没找到适合自己的服装。“外贸货也没看出多好,款式过时,颜色又灰暗,我们都看不上。”

“现在的市场都是年轻人的市场,即便是针对胖人的专卖店也尺码不全,款式也不能完全令我们称心如意。”梅兰馨有些不满地说。

第一次来逛展销会的林女士直言后悔到这里来,“除个别服装看着还像样外,整个展销会看起来更像个农贸市场。”

批量生产难掩购衣尴尬

从务实到审美,老年人不再是老眼光了。漂亮得体,还要体现个人修养和独特魅力,商场成为他们购衣的首选之地。在北京,西单、王府井、三友商场、复兴商业城是这些老年人耳熟能详的购物场所。

问题是,即便是在商场也很难买到自己合适的服装。在西单商场春华秋实老年服饰厅,逛完800平方米的展厅,63岁的刘君仍没有找到合适的服装。

刘君身穿红色的运动服,看上去非常利落。“我要求也不算高,服装不要太长,也不要太肥,颜色好看点,款式过得去,价格在200元左右就成。”刘君说,年龄大了后肚子也跟着大起来,买服装非常发愁。“买小一号,穿着紧绷绷的;大一号,服装又长,感觉邋里邋遢的,实在找不到的话就接着买运动服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