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幸福的”双城老人”

养幸福的”双城老人”

杨素珍有两个家,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澳门。虽定居于澳已逾20年,每逢春秋,她都坚持要回北京西坝河的“老家”去看一看。

从杨素珍的谈话中得知,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她的女儿便嫁到了澳门。刚随女儿来到这个陌生地时,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作为一个“外来人”,她很长时间都不愿走出家门,根本没有朋友。

然而身处异地的孤独感最终让杨素珍下定决心改变“脱轨”的生活状态。她开始每天对着电视机苦学广东话,并且积极加入华夏文化艺术学会及离家不远的三巴门互助会。

她开始学画画,并在互助会里教当地长者学唱国语歌、学跳民族舞,人们都亲切地喊她“杨大姐”。谈及于此,杨素珍的眼神开始熠熠闪光,“我教她们唱的第一首歌就是《七子之歌》,澳门回归了,澳门人接受内地文化的兴致都非常高!”

杨素珍说,用20多年融入一场新生活看似漫长却又一晃而过,她表示,在这段适应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了澳门的成长。

当笔者问及全澳门什么变化最让她本人印象深刻时,她干脆地回答,是那种从无到有的心态。

刚来澳门时,觉得这里又小又乱,晚上不敢随便出门。此外,自己没有收入,但又不想给女儿添负担,就偷偷跑去给人家做小时工,挣点菜钱,累的时候特别想念北京。

当谈及如今的澳门,杨素珍的脸上立即呈现出喜悦:“如今的澳门不一样了,治安很好,环境整洁,路上看不见任何垃圾。但最明显的是人们的生活水平上去了,尤其是我们老人,都能得到很实惠的优待。我今年已经69岁了,每月能拿到政府发放的1700元左右的津贴,还有每年5000元的“生果金”,以及发放医疗券、电费补助。我腿脚不好,需要经常去医院,药费很贵,但看病吃药都是免费的。

说到这里,杨素珍脸上挂满了笑容。她表示,在澳门养老很轻松很幸福,不过再过些日子,我就要带着3个孙女回北京的家了,相比澳门的小街巷,感受一下北京马路的大气场儿是另一种滋味儿。

访谈接近尾声,热情洋溢的“杨大姐”又要继续为学员“开课”了。望着她忙碌的背影,我看到了一种由融合理念中透出的温情,温系着人与人的情怀,温系着南海之滨的广袤海域,更温系着祖国母亲宽广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