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支起的“银发餐桌”

古稀老人支起的“银发餐桌”

平均年龄72岁,每天清晨四五点起床为社区老人做饭——

新闻提示

她们中,最小的67岁,最大的76岁,都患有慢性病,但她们没有在家颐养天年,而是每天清晨四五点就起床,忙着给社区里的老人买菜烧饭。

昨天,由市委宣传部、南京日报报业集团、南京广播电视集团主办,白下区特别协办,南京日报全程参与策划组织的第20场“感动南京·故事会”在市第六中学举行。

在现场,记者见到了白下区洪武路街道刘公巷社区“银发餐桌”的3位主人——易怀林、王梅兰和卞玉兰。

这就是“银发餐桌”的三位主人易怀林、王梅兰、卞玉兰。本报记者王成兵摄

4位老人办起“银发餐桌”

67岁的易怀林是“银发餐桌”发起人。2004年,她退休后闲不住,当起了社区老年协会副会长。与老年人接触过程中,易怀林发现,社区里一些孤寡老人常遇吃饭难题:菜买少了不好烧又不划算;买多了一顿吃不掉,倒了又可惜。于是,她找到王梅兰、卞玉兰和栾玉萍3位老人,一起向社委会提出,为社区老人办个小食堂。

社委会表示同意,并拨给她们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屋子作餐厅,还有1000元启动资金。

小食堂不大,但各种炊具一样都不能少。煤气包、煤气灶、电饭煲、碗筷……面对有限经费,老人们各出妙招,她们从家里拿来锅碗瓢盆、米面油盐,还四处打听谁家在装潢,好去捡别人淘汰的旧家具。

2006年9月27日,“老人节”当天,“银发餐桌”开张了。

每天都有二三十位老人就餐

“银发餐桌”除了向用餐老人收取微薄的饭钱,没有其他收入。为了能长期办下去,4位老人想尽办法省下每一分钱。买菜是日常最大开支。负责采购的王梅兰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骑上小三轮车去离家2公里之外的尚书巷菜场买菜,因为那里菜价比家门口的菜场便宜5%左右,按一天60元的菜钱算,每天能省3块钱。

2007年,栾玉萍因搬到江宁,退出了“银发餐桌”。虽然少了一个人,但剩下的3位老人没有放松要求,更加用心地经营着这个小食堂。

周一红烧肉圆,周二包饺子,周三烧鸡腿……“银发餐桌”每天的菜都不同样,每顿一荤两素,仅收5元钱。对困难老人,5元钱不仅可以吃到一顿中饭,还可以打包一份饭菜当晚饭。

渐渐的,价廉物美的“银发餐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老人。家住刘公巷社区的高奶奶今年88岁,是餐厅的老客户。她告诉记者,她儿子烧的菜切得大,她根本咬不动,而“银发餐桌”充分考虑到老人的特殊情况,菜淡、饭烂,很合她的胃口。

如今,每天都有二三十位老人到“银发餐桌”就餐。

“一定让老人们吃上热饭热菜”

据了解,来“银发餐桌”就餐的老人平均年龄超过80岁,这些老人不仅自理能力差,而且多数体弱多病,在与他们相处中,3位老人养成了“察言观色”的习惯。社区里有位85岁孤寡老人刘丽芳,自“银发餐桌”开业起就来搭伙,如果她有两天没来,易怀林就知道肯定是老人病了。她便会在第二天中午带上饭菜上门看望。

家住西一新村的空巢老人李文虎一辈子都没结婚,每天中午都会准时带着饭盒到“银发餐桌”打饭。2010年春节,“银发餐桌”放假,易怀林知道李文虎肯定没地方吃饭,于是她每天都从家里带一份饭菜给李大爷。

“只要‘银发餐桌’在,我们就一定会让老人们吃上热饭热菜。”易怀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