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养老观改变 自费休养的养老机构何时来到身边

老人养老观改变 自费休养的养老机构何时来到身边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养老问题成为一个热点,多名代表、委员就养老问题提出建议。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表示,今年民政部将统一高龄养老津贴制度,全国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享受津贴。由此,记者联想到了金东区孝顺镇低田让一村尖头弄13名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详见本报3月5日17版相关报道),想到了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

  养老观念越来越新潮

  今年83岁的何祖森老人是金东区孝顺镇低田让一村老年协会的会长,他有三儿两女,曾经当过干部,生活目前尚能自理,如今一个人守着老屋快快乐乐地过日子。上周记者去采访时,他的一个想法让记者无比惊讶。他说,吃不饱或者穿烂衣服或者没有房屋住的老人,村里现在几乎没有了。老人们都希望自己能过得健康、快乐、平安。但是年龄越来越大,养老始终是个回避不了的话题,子女都有自己的家,老人又不愿意成为年轻人的负担。因此,他很期待身边有一个养老的地方,有人照顾生活,有人护理保健,还有很多朋友一起聊天、娱乐,“这样的好去处,哪怕是要自己掏钱都无所谓”。

  有何祖森这样想法的老人还不少。今年77岁的方翠娥老人,是金东区塘雅镇的退休干部。记者年前采访过她,知道她已经当太婆了,有一个四代同堂的家。但是,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她选择到市社会福利中心休养。如今她的最大愿望是,希望自己身体健康。

  “我这辈子就住这里了。”方翠娥已经把社会福利中心当成了“家”。她说,住到社会福利中心两年多了,她越来越喜欢那儿了。唱歌、跳舞、看戏、做保健操,每天的生活很丰富,食堂有饭吃,衣服有人洗,自己不用搞卫生,还有护理人员随时可以过来照顾一下,另外,很多老人住一起,有说有笑很开心,生活一点也不孤单。唯一不足的就是,福利中心离家有点远,子女、亲戚等过来看望一趟不方便。

  有人说,以前有的老人为了面子,不敢也不愿意住养老院。现在观念改变了,有的老人把住养老院当成一种时尚的养老方式。

  金华市养老机构有多少?

  根据市老龄委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75.39万人,占总人口的16.26%,8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0.92万人,百岁老人有72位。老龄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今后及更长时期,金华市老年人口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并将呈现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趋势显著、农村养老资源减少等特点。

  全国人大代表李国玲认为,中国社会主要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式养老,但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两个年轻人负担四个老人的养老重任,无力、无暇应对的问题日益凸显。在金华市也有不少人认为,自费到养老机构养老,将是一个趋势。

  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金华市目前社会福利养老机构有103家,除22家是民办的外,其余全是农村敬老院,共有床位1.6万张。因此,谈及金华市养老机构的现状时,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养老机构主要在于公立敬老院。不过,最近几年,东阳、永康等县(市、区)涌现了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机构的热情。民办养老机构在市区则相对欠缺,据了解,目前市区只有橄榄山苑一家民办养老院。

  何祖森老人说,如果村附近就有一所养老机构的话,他相信尖头弄不少老人和他一样,“很愿意去休养”。金东区民政局副局长邵建新告诉记者,目前金东区有11家乡镇敬老院,但尚无专门供老人自费休养的养老机构。

  我省曾经出台《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通知》,就民营机构进入社会福利领域,明确提到“要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兴办养老服务业,形成能满足各类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的养老服务新格局”。

  村里就有老年公寓

  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孝顺镇堰头村有一所老年公寓。昨天上午,记者到达该老年公寓时,77岁的杨美兰和78岁的季芳有夫妻正坐在“家”门口,一边晒太阳、一边做来料加工活。老人说,老年公寓就是他们的家,村上其他老人也住在这里,大家住一起相互有个照应,很有伴,挺好的。

  据该村支部书记姜发英介绍,该老年公寓于2003年建立,目的在于解决旧房拆迁后无房可住的老人的居住问题。目前该老年公寓共有11户共19名老人入住。村里的政策是,80岁以上没有房子居住的老人免费入住,60岁以上80岁以下,根据居住套房大小,按每人每月大房4元、小房2元收费。入住老人生活自理,不能自己做饭吃的老人,子女会按时送饭过来。

  姜发英说,老年公寓基本上属于公益性质,不是说村集体多富有,很大程度在于,村里一些公务员以及私企老板等社会资源的帮助和支持。如今,老人们住在这里很和睦,相互照应,晚年过得很安稳。

  “以后老人住老年公寓是大势所趋,我们的老年公寓以后还会大有作为。”孝顺镇镇南办事处堰头村联村干部邢福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