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期盼服务更加贴心完善

老年人期盼服务更加贴心完善

10月7日是重阳节。九九重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从1989年起,我国就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护的问题,更是成为了一个涉及千家万户的大事。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许多委员都很关心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相关提案也达到近三十件。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建议推广“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养老新形式,并呼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重阳节来临之际,记者了解到了一些老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希望能通过委员们的呼吁,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能美满、和谐。

  食——老年食堂:期盼吃得满意在社区

  在北京太月园小区附近,有一个不大的餐馆,每到中午,餐馆外排起的长龙格外引人注目。这家餐馆每天中午都会推出有三荤三素可供搭配的套餐,虽然每套8~12元的价格并不算便宜,但每天排队的人仍然络绎不绝。而这个买饭队伍最与众不同的,就是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老年人。

  吴飞老人今年已经80岁了,她和84岁的老伴一直独住在太月园小区。她告诉记者,自己和老伴岁数大了,烧饭、做菜麻烦多,因此基本上每天中午都要来这里排队买饭。“我的子女不在身边,家里虽然请了钟点工,但吃饭做菜的问题还是要自己解决。”吴飞老人说:“家里就我们老两口,我这岁数让我每天烧饭觉得挺累的,经常烧一顿饭要吃好几天。现在每天的中、晚两顿饭是我最头疼的……”

  听到吴飞老人的话,其他在等着排队买饭的老年人也纷纷附和:自己由于年老体弱,已逐渐丧失外出买菜和回来做饭的能力;保姆市场或家政公司的生活服务员,工资高不说,还很难找到适合自己需求的;市面上餐馆虽多,但天天吃馆子开销大,也非长久之策,而且餐馆的用油和某些食品对患有某些疾病的老年人极为不利。因此,许多老年人都对社区供餐服务有强烈要求。

  自从得知小区门口的这个餐馆有套餐外卖,吴飞老人就成了这里的“固定顾客”。“这里的套餐价格不便宜,可总比我自己在家做饭要方便得多。我每次都买两份,中午和老伴吃不完,剩下的就当晚饭,两个人凑合凑合也还说得过去。”吴飞老人还对记者说:“听说外地有些小区里有老年食堂,不仅菜色多价格还便宜。我们都特别羡慕。如果什么时候我们这个小区也能有个社区食堂,那就帮我们这些老年人解决大问题了。”吴飞老人说出了大家共同的愿望。

  □委员建言:

  加强完善城镇社区服务功能,为老年人提供专门的餐饮服务

  兴办城镇社区老年餐饮食堂看似一件小事,但它却是一件关注民生的大事。国家民政部、财政部、中共中央老干局和全国老龄委,应共同组织研究在我国城镇社区兴办社区老年餐饮食堂并提供完善供餐服务的问题,然后联合下文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政府相关部门,积极筹备和推行在城镇社区兴办社区老年专门食堂的举措并落实布点、人员配备和供餐服务项目等具体工作。各社区老年食堂,应认真选聘管理、厨艺和服务人员,应设计符合老年人特点的餐饮食谱,注意低脂、低糖以及其他的特殊需要。社区老年专门食堂的布点和规模需讲究科学性,可选在居民大院和居住小区附近,以方便老人们前往用餐。有些老人由于腿脚不便或其他原因,前往食堂用餐可能存在困难。老年食堂还需专设送餐服务项目,并开通当日餐谱咨询和送餐服务热线电话,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人性化的、最大的方便。

  ——全国政协委员夏荣强等

  医——社区医院:应多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着想

  不久前,记者收到了江苏省东台市一位名叫王大庆读者的来信。他在信中讲述了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事,让人深感社区服务在老人医疗护理方面还有许多问题尚待完善。

  一个月前,王先生的老母亲突发腰椎病,腰椎压迫神经,痛得不能下地行走,医生建议要打针治疗。打针就必须到医院,而离王先生家最近的医院也要走2公里路。王先生的老母亲不能行走,人力车也因抬不起腿、跨不上去而不能乘坐。无奈之下,王先生只好每次都费九牛二虎之力背着老母亲上下人力车,而即使这样,他的老母亲还是疼得直咧嘴。按照医生的诊断,这种病每天都要去医院打针。看老母亲实在受不了每天上下车的折磨,王先生就和医院协商能否上门打针,但医院说人少忙不过来,不能提供上门服务。随后,王先生又到社区求助,可得到的回答却是没有上门打针这项服务。万般无奈之下,王先生只好去医院租了担架让老母亲躺在上面,每天抬到板车上,再骑着拖板车送他的老母亲去打针。

  如今,社区医疗作为社区诸多功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已越来越为社区居民所接受,老百姓都希望能够在足不出社区的情况下轻松解决就医问题。尤其是对于住在社区的老年人来说,能在自己家门口看些小病,不用拖着行动不便的腿脚到处寻医、取药,也是他们最期盼的。

  □委员建言:

  应把老年卫生服务列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加、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这个曾经作为照顾老年人生活起居最主要的场所,其功能正在逐渐削弱。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得不依赖社区服务来保障其基本生活,而疾病护理又是老年人常遇到的事。因此,在社区服务越来越完善的今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形成能为老年人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多种保障服务的能力。通过卫生资源的调整,规划建设一批老年医院,集养老、医疗、临终关怀于一体,为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服务。此外,社区服务还应重视老年人需求的特殊性,加强和完善社区医疗卫生的人性化服务,从而解决老年人的患病护理之忧。

  ——全国政协委员 陈重华

  娱——老年活动室:老人需要精神乐园

  “我们老年人太需要精神上的乐园了!”记者在北京石景山区一个小区探访这里的老年人活动站时,一些老人由衷地说。

  随着天气渐渐变冷,北京的一些社区老年活动中心都会吸引很多老年人,可北京石景山区的一个社区老年活动站却显得格外冷清。该社区的老人们对记者说:“我们根本不愿意去这个老年活动站,因为一楼是麻将馆,二楼的健身器不让用,常年对外出租,还经常有人向我们推销药品,最近几天活动站又在卖药了。”

  根据老人们的指引,记者走访了这个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只见该活动站一楼大约有十五六个人在烟雾缭绕的屋子里玩麻将,旁边有几位老人在观看。在二楼,记者看到挂着“健身室”牌子的房间内,没有老人健身,只有几个人在卖药。一些药品的宣传画被贴在墙上,一张桌子上还摆着一些产品。6名工作人员有的在向老人宣传药品,有的在给老人测量血压,还有的在让老人免费试用产品。

  记者走出活动站,见到门前有几位老人在闲聊。当问起他们为什么不到老年活动站去活动时,一位60岁老人告诉记者,这个活动站很少举办老年人活动,刚成立的时候,二楼健身房里有很多健身器材,吸引了不少老人。但一段时间过后,健身器材都收了起来,活动站里的活动项目越来越少,而且二楼健身房还开始长年对外出租,不但不让老人在里面健身娱乐,还改成卖药的,专骗老年人的钱。

  老人们告诉记者,现在他们行动不便,活动范围基本上就是在自己的社区,大家都希望能把社区的老年活动站好好整合,建成一个为老年提供服务的综合平台。

  □委员建言:

  让活动室真正成为老年人的精神乐园

  社区活动站应定期为老年人开展健康讲座、咨询、保健等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学习、娱乐和体育活动场所;培育社区老年人群团组织,开设老年大学、社区图书室、社区课堂等。要完善社区托老机构和社区文化场所的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满足老年人的活动需求,保障活动安全,从而达到丰富老年人文化娱乐生活的目的。另外,可以设立老年活动专项资金,并通过社区募捐、周边企事业单位赞助等形式进行筹集,专门用于养老设施的配置、维修以及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