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寡老人:我们有一个温暖的家

孤寡老人:我们有一个温暖的家

敬老院:
  
  孤寡老人们共同的“家”
  
  孤寡老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活问题,如今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在一些农村,许多孤寡老人独守着一处宅子,过着形单影只的生活,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从2009年起,我市在幅员面积较大的乡镇建起了87家敬老院。曾经不愿离开故土、散居在偏僻地方的孤寡老人们开始结伴生活,共同安度晚年。近日,本报记者特地走进我市一些农村敬老院,了解到孤寡老人们的幸福生活。
  
  院坝里搓麻将,
  
  他们玩得很开心
  
  1月23日下午3时许,阴沉沉的天气突然晴朗起来。在距巴州区恩阳镇2公里处的恩阳镇敬老院显得格外幽静。走过一座小桥,爬上整洁的石梯,推开虚掩的铁门,麻将声打破了这儿的宁静。
  
  “碰、自摸……”吆喝声不断,笑声不断。寻声望去,4名老人围坐在一张方桌子上,聚精会神地打麻将。一旁的观战者个个笑逐颜开。
  
  用青石板铺砌成的长方形庭院非常干净。10多个老人围坐在木板凳上,你一句我一句地闲聊。
  
  今年67岁的程发福戴着一顶绒帽,饱经风霜的脸上始终洋溢着浅浅的笑容。这位家住恩阳镇明扬办事处何家坝村2组的老人有着不幸的家世。儿子和老伴相继过早地离去,尽管有一个早已出嫁的女儿,但程发福却不愿意和女儿一家生活,一个人守着两间破草房过着孤苦的日子。
  
  2008年7月,恩阳镇民政办主任李中德听说这个老人的遭遇后,主动找上门,要把老人接到敬老院去享清福。
  
  “他开始还不愿意去,舍不得离开自己的老‘窝’。我们把他接到敬老院,让他先住几天看看再说。”回忆起1年前的那个场景,李中德感慨万分:我们做了多次思想工作后,老人才勉强同意到敬老院体验一下生活。
  
  在敬老院生活不到10天,程发福就不想走了。以前一直紧绷的脸上渐渐露出久违的笑容。
  
  “生活有规律。每天早上7时吃饭,中午11时30分开饭,下午5时30分吃晚饭。”曾经过着饱一顿饿一顿生活的程发福说,没事的时候他就和老人们下象棋、打麻将。天气好的时候还逛逛恩阳古镇,到恩阳镇电影院门口喝盖碗茶、听川剧。
  
  如今的程发福精神矍铄,不仅在敬老院里享清福,还被推举为恩阳镇敬老院的副院长,监督敬老院的开支情况。今天想吃什么,明天怎么过,程发福挨个挨个地征求老人们的意见后,才作出决定。
  
  在恩阳镇人的心目中,福气最好的还算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陈政元。今年54岁的陈政元是土生土长的恩阳镇街道人。因一生未婚,他的两间住房被拆迁改造后,就被民政办的工作人员接到敬老院来养老。
  
  1月23日,记者在恩阳镇敬老院里见到陈政元时,他穿着黄色的夹克,戴着一顶遮阳帽,显得很有精神。“别人都说我才40多岁,其实我50多岁了。还是党的政策好,不然哪享得了这样的清福呢。”说这话时陈政元一脸的幸福:他在敬老院里不愁吃不愁穿,日子过得清闲自在。
  
  恩阳镇民政办主任李中德说,恩阳镇敬老院里有20名孤寡老人。虽然每个人都曾有一段不幸的经历,但现在每个人过的却是无忧无虑的生活。

  每天吃一顿肉,
  
  孤寡老人过上幸福日子
  
  巴州区化成镇敬老院位于化成镇金光办事处街道旁的一栋宽敞的四合院里。1月25日下午3时许,当记者推开敬老院里的铁门时,即刻被里面的情景所感动。
  
  院子两边是一大片长得绿油油的青菜。在暖暖的阳光下,10多名老人坐在街沿下晒着太阳。每个人的表情显得那么安详和平静。
  
  这是一个幸福的“大家庭”。22名孤寡老人中,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79岁。在敬老院两边的住房中,每间房子只住着一名老人。透过明净的玻璃窗,我们看到了里面整洁的新床铺以及摆放得整整齐齐的脸盆、毛巾等日常生活用品。
  
  83岁的高青如是这个大家庭的“老大哥”。戴着“耳朵帽”、穿着厚厚棉袄的高青如虽然耳朵有些背,但说话的声音非常大。谈起自己的身世,这个高龄老人已没有太多的悲伤。在他40多岁的时候,儿子、女儿和老婆就永远地离他而去。在和侄儿一起生活了10多年后,他来到了化成镇敬老院,开始过着清静的日子。
  
  在这群老人中,60岁的秦中益是言语最多的一个人。秦中益是金光办事处街道人。1975年修南阳水库时,因突下大雪,他为了给道路排险不慎滚到河里去了。打捞上岸后,秦中益就发高烧,在河岸睡了三天三夜后,他才捡回一条命。但一双眼睛却从此模糊不清。
  
  因为眼睛有问题,老人终生未娶。2008年,秦中益有幸成为这个敬老院中的一员。
  
  “我们的生活很好,每天都要吃一顿肉。要不是国家帮助我们,谁会给我们更多温暖呢?”秦中益的话代表了化成镇敬老院22名孤寡老人的共同心声。
  
  敬老院像宾馆,
  
  20多名五保老人喜笑颜开
  
  “我们这些人,就怕老了没人养;现在党的政策好,我们什么也不用愁了。”“住在这里,就像住宾馆,我们真享福啊。”通江县文峰乡敬老院五保老人吴光平、毛学轩笑着对记者说。
  
  一座浅浅的小山下面,树木青葱,鲜花盛开。一座座红顶白墙的房屋就掩映在葱茏树林中。房屋整洁有序、安静优雅,屋内宽敞的院坝、雪白的墙壁、大红的对联、明亮的玻璃窗、崭新的被褥、全新的电器,不知情者还以为是度假村。而这里是却是新竣工的通江县文峰乡敬老院。
  
  1月24日,记者在该敬老院里看到,20多名五保老人有的坐在坝子里下棋、喝茶、聊天,有的围坐在娱乐室打着川牌,还有的正看着电视……
  
  据了解,5·12地震前,文峰乡五保老人们居住的房屋全都是过去集体的保管室或大屋窖;地震中,全乡16户五保老人的房屋全部垮塌,无法居住;地震后,通江县政府投入20多万元,按照一级敬老院的标准建设,建起了文峰乡敬老院。新敬老院为钢筋柱砖木结构,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内设厨房、食堂、浴室、厕所、洗漱间、沼气池,可供40名五保老人居住。
  
  “地震后,为妥善解决房屋全部垮塌的135户五保户老有所养的问题,我们投资271.7万元在文峰乡、杨柏乡、永安镇、涪阳镇等地规划重建了4所敬老院,投资320万元将撤并乡镇原政府机关的办公楼等闲置资产改造成敬老院,并配备了电话、电视和棋牌等娱乐设施。”通江县民政局一负责人说,现在4所敬老院已全部竣工,135户五保老人全部搬进了新居。
  
  群居也寂寞:
  
  他们每天在和电视机“说话”
  
  “在许多敬老院里,老人们虽然是集体居住,虽然都过着衣食无忧的好日子,但依然有超过60%的老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一位敬老院负责人说。
  
  从1月23日开始,本报记者曾对我市10家敬老院展开调查,并随机抽访了5家敬老院的54名老人。调查结果显示,在敬老院中,老人们虽然是群居,但依然有66.67%的老人反映敬老院活动太少,并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
  
  今年73岁的李军成,在南江县一敬老院已生活了3年。“说心里话,我感到非常孤独。”这位老人说,3年多来,只要不是下雨天,他都会到敬老院旁的池塘边钓鱼。“只想打发时间,并不是真的为了钓鱼,钓了鱼我也会把它们放了。”老人说,自己的生活,就是这样一天天重复着。因为敬老院平常很少组织活动,时不时有孤独感。”老人说。
  
  “年龄大了,腿脚不方便,不敢随意走动。平时就是看电视,从早到晚都在和电视机说话。”这是记者在敬老院采访时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很多老人说,他们白天从没有关过敬老院的大门,特别希望有人来看看,说说话。

  经费不足:
  
  我市敬老院需要上档升级
  
  来自市民政局的数据表明:截止2009年底,全市共建有87所敬老院,五保供养对象有19383人,集中供养5154人,集中供养率达到26.6%。
  
  “我们一直在探索组建乡镇敬老院的新模式。不仅把房子建漂亮,更要把人性化关怀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不仅关心老人身体,更要使老人心情愉悦,体会到家的温暖。”1月26日,市民政局一负责人称,为了让五保供养对象“进得来、住得下、过得好”,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全市针对原有敬老院普通规模小、条件差、设施落后的现状,特地把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本着既节约资金又提升档次、既按照现有五保人数进行设计又考虑老龄人口状况预留空间、既按照国家关于敬老院建设规范进行建设又突出生态、人性、环保特色,对原有的25处敬老院进行充实完善,对需改扩建的21处进行了重新调查、论证。同时,对闲置的学校、卫生院等资源进行改造,盘活了闲置资产。
  
  “从2009年开始,我市敬老院建设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国家在我市大一点的乡镇都建有敬老院,孤寡老人基本上实现了老有所养。特别是近年来,巴州区在发展院办经济促进敬老院全面健康发展方面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1月26日,巴州区民政局副局长席永生称,国家对敬老院投入的专项经费还是不足,敬老院的护理人员、管理人员无编制、无经费,这给敬老院的上档升级带来障碍,也是我市当前敬老院所急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