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午餐在10元左右 老人需要什么样的老饭桌?
目前,北京市共有400余家老年饭桌。自明年1月1日“九养政策”施行后,全市将有近30万名80岁以上老人,每月都能领到100元的社会养老助残服务券,可以选择在社区内的老年饭桌进行消费,那么对于现有的这些老年饭桌,老人们是否感到满意?在老人们心里,到底什么样的老饭桌能够真正满足他们的需求呢?
记者走访调查了10家社区老年饭桌后发现,目前全市老年饭桌一顿午餐定价普遍在10元左右,但是据北京市一项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大多数老年人愿意承受的自费送餐标准低于8元。除价格因素外,记者发现,老人们对于老饭桌的饮食能否少油少盐、注意营养搭配,送餐能否做好保温,以及实地就餐能否提供个性化贴心服务普遍存在要求。
盖饭加贴心
赢得“老主顾”
两顿11元
人人都叫好
调查地点 大方家胡同“伏枥餐厅”
中午,家住东城区竹竿社区的李大爷,来到位于大方家胡同口的老年饭桌“伏枥餐厅”,像对暗号似的跟服务员说一声:“还是老三样儿。”几分钟后,服务员将一盘五香豆腐丝和一瓶“小二”端到李大爷面前,还特意把醋瓶从别桌挪了过来,“豆腐丝儿加醋,没错吧?” 一边儿说着,一边给豆腐丝浇上了醋。李大爷乐滋滋地拧开“小二”:“还是你最了解我。”
李大爷是“伏枥餐厅”的常客,几乎每天中午这里都能见到他。李大爷几年前得了脑血栓,腿脚不好却还坚持拄着拐杖慢慢溜达到这里用餐。每顿饭一个5元的凉菜,一个8元的盖饭,让他觉得满意。服务员都知道老爷子得过脑血栓,多吃醋可以软化血管,于是每次都会将一个醋瓶放在他跟前。
每位老人点菜前,服务员都会特别加问一句,是否得少盐、少糖或者炖烂。除了为老人炒好每一道菜,用心为老人服务更是老板刘建波每天都会叮嘱的事儿。见到老人进门要上前搀扶,老人提意见不准还嘴,不准和老人吵架……一项项明文规定让服务员们个个装着一颗爱老的心,为老人们提供了最贴心的服务。
两顿11元
人人都叫好
调查地点 宣武门西里社区
“我们这儿有个人人都说好的老年饭桌!”82岁的李兆希给本报写来了表扬信说,宣武门西里社区居委会在家门口办起了老年饭桌,为他这样的空巢老人们解决了吃饭的难题。
李兆希患有脑血栓,行动不便。今年,他的妻子王桂贞因为摔伤了腰,不能做饭,儿女们开始轮流请假跑来给他们做饭。自从得知楼下有个老年饭桌,两口子便成了这里的“常客”,几乎一顿也没有落下。
最让老两口满意的还是价格。这里午餐、晚餐加起来只要11元,这也是记者调查的10家社区老年饭桌中最为优惠的组合价格,因此固定在此就餐的23位老人个个竖起大拇指叫好。正是由于价格实惠,打饭回家的人多了,经营者还被迫在墙上张贴规定说,打饭回家要限量,否则就厨师一人忙不过来。
记者调查当天的中午,厨师周艳芹准备了西红杮炒鸡蛋、扁豆焖肉、素什锦和肉汤炖胡萝卜四个菜。从她张贴在墙上的一周菜谱就能看出,午餐四菜一汤,讲究荤素搭配,从不重样儿,晚餐则讲究干稀结合,配以小菜,清淡爽口。
“闺女说要接我上她家住我都不去,因为我爱吃‘老饭桌’的菜。”83岁的崔之芳说,除了今年两次因脑血栓住院外,3年来她从没有错过一顿这里的饭菜。事实上,住院期间,她都想念这里绵软的饭菜,因为医院的菜不够软,也“嚼不动”。更让崔之芳称道的是,今年她因患疱疹不能吃香菜,周艳芹还特地事先给她盛了一碗没有香菜的汤,“如此贴心地按老人实际需求来做菜,平时少油少盐就更不必说了”。
补贴无奈减少
订餐数量陡降
调查地点 龙潭街道“阳光午餐”
走进龙潭街道位于光明北里社区的“阳光午餐”的小饭桌,温馨的气息扑面而来:3张铺着方格桌布的小桌上摆着花瓶,送餐用的保温桶、热饭菜用的微波炉、电磁炉整齐地放在角落里,暖暖的阳光从窗外照进来,成了名副其实的“阳光午餐”。
目前“阳光午餐”有十几位固定订餐的老人。为他们供餐的是一个为小学提供午餐的公司。每个工作日的中午11时30分左右,社区志愿者小夏都会蹬着三轮车,去社区附近的小学取来当天的午饭,在社区工作者的帮助下,一部分分发给这里的老人,一部分送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家里。
四菜一汤,有荤有素,除了米饭、烙饼还有酸奶水果,这样的搭配让老人们非常满意。然而,贾文越却一直琢磨不透:社区里那么多老人,怎么只有十几位老人来老年饭桌呢?于是,她开始了调查走访。原来社区里大多老人退休金不高,每月除了维持基本生活外,还得看病买药,吃饭自然节省得多。10元一份的饭菜对于他们来说,有些难以承受。与街道沟通后,社区决定动用社区公益基金,对每份价格为10元的午餐补贴4元,剩下的6元由老人自己掏。然而,今年9月起,由于社区负担较重,补贴降至每份2元后,老人订餐的数量一下子直线下降。
12元送餐上门
老人还得热菜
调查地点 交道口街道
85岁的吴玛(化名)家住菊儿胡同。早在2005年,居委会口头通知她家门口要办老年饭桌起,她就念叨着这事儿,没成想这“老饭桌”一直就没办起来。眼看着儿子总跑过来给自己做饭不是个事儿,她开始琢磨着:“要不,我也学老姐姐订一下饭?”
吴玛的姐姐今年90岁了,住在不远处的北新桥街道。两位老人经常通电话唠嗑儿,每次最让吴玛羡慕的是,姐姐每天都会从北新桥街道订饭,因为最低只要6块钱就够了,送饭上门只要1块钱。相比之下,她要是拿起电话订饭,10元餐费送上门再多付两元钱送餐费,这样一顿饭得花12元钱,是姐姐花销的两倍,她只能选择偶尔让人送饭。
“我这人饭量不算大,可这菜儿将将够吃。”吴玛比画着一个中间有隔挡的普通塑料饭盒说,当天中午送来的菜是一荤一素:一边是排骨,另一边是土豆加辣椒,主食是俩大馒头。虽说这菜做得是不咸不油也软乎,可就是让她觉得“少了点儿”,而俩大馒头她只吃“半拉”就够了。
吴玛家的微波炉派上了大用场,现在天冷,普通饭盒装着的饭菜送到她家里,早就不热乎了。于是,她按儿子说的那样用微波炉把饭菜热一下,这样不碰火,也能让儿子放心。
记者在调查走访中发现,目前以送餐为主的广外街道居家养老中心,一份午餐送上门的价格同样是12元,但是这里送餐用的是不锈钢保温饭盒,有效地解决了冬天送餐不热的问题,深受老人们的欢迎。
记者走访调查了10家社区老年饭桌后发现,目前全市老年饭桌一顿午餐定价普遍在10元左右,但是据北京市一项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大多数老年人愿意承受的自费送餐标准低于8元。除价格因素外,记者发现,老人们对于老饭桌的饮食能否少油少盐、注意营养搭配,送餐能否做好保温,以及实地就餐能否提供个性化贴心服务普遍存在要求。
盖饭加贴心
赢得“老主顾”
两顿11元
人人都叫好
调查地点 大方家胡同“伏枥餐厅”
中午,家住东城区竹竿社区的李大爷,来到位于大方家胡同口的老年饭桌“伏枥餐厅”,像对暗号似的跟服务员说一声:“还是老三样儿。”几分钟后,服务员将一盘五香豆腐丝和一瓶“小二”端到李大爷面前,还特意把醋瓶从别桌挪了过来,“豆腐丝儿加醋,没错吧?” 一边儿说着,一边给豆腐丝浇上了醋。李大爷乐滋滋地拧开“小二”:“还是你最了解我。”
李大爷是“伏枥餐厅”的常客,几乎每天中午这里都能见到他。李大爷几年前得了脑血栓,腿脚不好却还坚持拄着拐杖慢慢溜达到这里用餐。每顿饭一个5元的凉菜,一个8元的盖饭,让他觉得满意。服务员都知道老爷子得过脑血栓,多吃醋可以软化血管,于是每次都会将一个醋瓶放在他跟前。
每位老人点菜前,服务员都会特别加问一句,是否得少盐、少糖或者炖烂。除了为老人炒好每一道菜,用心为老人服务更是老板刘建波每天都会叮嘱的事儿。见到老人进门要上前搀扶,老人提意见不准还嘴,不准和老人吵架……一项项明文规定让服务员们个个装着一颗爱老的心,为老人们提供了最贴心的服务。
两顿11元
人人都叫好
调查地点 宣武门西里社区
“我们这儿有个人人都说好的老年饭桌!”82岁的李兆希给本报写来了表扬信说,宣武门西里社区居委会在家门口办起了老年饭桌,为他这样的空巢老人们解决了吃饭的难题。
李兆希患有脑血栓,行动不便。今年,他的妻子王桂贞因为摔伤了腰,不能做饭,儿女们开始轮流请假跑来给他们做饭。自从得知楼下有个老年饭桌,两口子便成了这里的“常客”,几乎一顿也没有落下。
最让老两口满意的还是价格。这里午餐、晚餐加起来只要11元,这也是记者调查的10家社区老年饭桌中最为优惠的组合价格,因此固定在此就餐的23位老人个个竖起大拇指叫好。正是由于价格实惠,打饭回家的人多了,经营者还被迫在墙上张贴规定说,打饭回家要限量,否则就厨师一人忙不过来。
记者调查当天的中午,厨师周艳芹准备了西红杮炒鸡蛋、扁豆焖肉、素什锦和肉汤炖胡萝卜四个菜。从她张贴在墙上的一周菜谱就能看出,午餐四菜一汤,讲究荤素搭配,从不重样儿,晚餐则讲究干稀结合,配以小菜,清淡爽口。
“闺女说要接我上她家住我都不去,因为我爱吃‘老饭桌’的菜。”83岁的崔之芳说,除了今年两次因脑血栓住院外,3年来她从没有错过一顿这里的饭菜。事实上,住院期间,她都想念这里绵软的饭菜,因为医院的菜不够软,也“嚼不动”。更让崔之芳称道的是,今年她因患疱疹不能吃香菜,周艳芹还特地事先给她盛了一碗没有香菜的汤,“如此贴心地按老人实际需求来做菜,平时少油少盐就更不必说了”。
补贴无奈减少
订餐数量陡降
调查地点 龙潭街道“阳光午餐”
走进龙潭街道位于光明北里社区的“阳光午餐”的小饭桌,温馨的气息扑面而来:3张铺着方格桌布的小桌上摆着花瓶,送餐用的保温桶、热饭菜用的微波炉、电磁炉整齐地放在角落里,暖暖的阳光从窗外照进来,成了名副其实的“阳光午餐”。
目前“阳光午餐”有十几位固定订餐的老人。为他们供餐的是一个为小学提供午餐的公司。每个工作日的中午11时30分左右,社区志愿者小夏都会蹬着三轮车,去社区附近的小学取来当天的午饭,在社区工作者的帮助下,一部分分发给这里的老人,一部分送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家里。
四菜一汤,有荤有素,除了米饭、烙饼还有酸奶水果,这样的搭配让老人们非常满意。然而,贾文越却一直琢磨不透:社区里那么多老人,怎么只有十几位老人来老年饭桌呢?于是,她开始了调查走访。原来社区里大多老人退休金不高,每月除了维持基本生活外,还得看病买药,吃饭自然节省得多。10元一份的饭菜对于他们来说,有些难以承受。与街道沟通后,社区决定动用社区公益基金,对每份价格为10元的午餐补贴4元,剩下的6元由老人自己掏。然而,今年9月起,由于社区负担较重,补贴降至每份2元后,老人订餐的数量一下子直线下降。
12元送餐上门
老人还得热菜
调查地点 交道口街道
85岁的吴玛(化名)家住菊儿胡同。早在2005年,居委会口头通知她家门口要办老年饭桌起,她就念叨着这事儿,没成想这“老饭桌”一直就没办起来。眼看着儿子总跑过来给自己做饭不是个事儿,她开始琢磨着:“要不,我也学老姐姐订一下饭?”
吴玛的姐姐今年90岁了,住在不远处的北新桥街道。两位老人经常通电话唠嗑儿,每次最让吴玛羡慕的是,姐姐每天都会从北新桥街道订饭,因为最低只要6块钱就够了,送饭上门只要1块钱。相比之下,她要是拿起电话订饭,10元餐费送上门再多付两元钱送餐费,这样一顿饭得花12元钱,是姐姐花销的两倍,她只能选择偶尔让人送饭。
“我这人饭量不算大,可这菜儿将将够吃。”吴玛比画着一个中间有隔挡的普通塑料饭盒说,当天中午送来的菜是一荤一素:一边是排骨,另一边是土豆加辣椒,主食是俩大馒头。虽说这菜做得是不咸不油也软乎,可就是让她觉得“少了点儿”,而俩大馒头她只吃“半拉”就够了。
吴玛家的微波炉派上了大用场,现在天冷,普通饭盒装着的饭菜送到她家里,早就不热乎了。于是,她按儿子说的那样用微波炉把饭菜热一下,这样不碰火,也能让儿子放心。
记者在调查走访中发现,目前以送餐为主的广外街道居家养老中心,一份午餐送上门的价格同样是12元,但是这里送餐用的是不锈钢保温饭盒,有效地解决了冬天送餐不热的问题,深受老人们的欢迎。
相关文章
-
老年人旅游的好处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的老年人,并不知道应该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旅游,才能够保护我们的老年人的身体,更
-
老年人经常旅游有什么好处老年人经常旅游有什么好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了一种生活情趣。很多退休在家的老年人也爱上了到处旅游,老年人旅游有
-
老年人常旅游 其实也可以有益身心健康在现在的生活中,而且很多老年人也是工作了一辈子,而且感觉自己退休了以后也是没有任何的事情去做,非常的不适合,而且也会影响
-
老人旅游的好处有哪些呢虽然老人的身体在逐渐的衰老,但大家不能由此失去对户外运动的有效锻炼,时常出去陪儿女进行一番旅游,不仅对促进身体血液循环、
-
老人假期出游有哪些注意事项“五一端午”正值旅游的最佳时节,出游是件让人高兴的事,既有益于身体健康,又能长见识。但是,专家提醒,为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