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的仁者情怀

一位老人的仁者情怀

水营村,过去叫水师营,自古是兵家驻守江海的营地,位于防城区南面,处在防城江下游地区。水营村七村还有一个古老名字叫“茶枯山村”,据说很久以前,这里长满了散发郁香的茶枯树,在这里安居的村民,是东汉建武十七年随伏波将军南征平叛有功的平夷大夫禤纯旺的后人。自古以来,茶枯山村人以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为己任,以尊老爱幼、扶贫济困为光荣,世代相传的祖训鞭策和激励一代代人。走进防城区水营村,只见楼房颇多、树木郁葱,村容整洁,一条水泥路从村中向外延伸。村民说,从这条路可走到防城江边,出去就是河堤了,有段新的河堤是我们村禤祖通带头义务修的,差不多有一公里哦。

禤祖通是水营七村人,年近七十,靠吃苦耐劳和诚信经营积累了些家财,平时善行泽被众人。他家的祖地被他拿来给村里修球场,我们脚下的这条水泥路就是他带头修的,去年5月四川发生地震,他看到震区惨状后,也去捐了款。我们很想见见这位老人,他现居住在防城往东兴方向的路边一座小院落里。我们来到老人的家,他的家虽是楼房结构,但只建了一层,跟普通的平房无异,外墙斑驳不堪,有的地方甚至长了青苔。室内不少墙面也剥落,客厅里的组合柜油漆早已脱落。在他的家里我们只发现了一样新的东西,那就是他用塑料袋精心包装的获奖证书:2006年被评为防城港市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和2008年被评为防城区优秀人大代表……

我们和他的女儿聊着天,一边张望着门口。十来分钟后,禤祖通出现在小院落里,他刚从工地上回来,脸上风尘仆仆,虽然60多岁的人了,但依然高大挺拔。在我们的再三请求下,老人才答应带着我们去看新修筑的河堤。我们穿过水营七村来到防城江边,顺着防城江水流的方向走,一条新筑的长河堤展现在眼前。长长的河堤伸向远方,俨如坚实有力的手臂,牢牢地守护着一片宽阔的田地。这一片田地大约有400多亩,但大部分早已被丢荒,只有低平的野草生长在上面。河堤的另一边是一片开阔的水面,中间有一小岛叫鸭毛墩。望着这一片水面,禤祖通老人感慨地说,鸭毛墩原来不是岛,60年代这里还是一片田地,可经过几十年洪水的肆虐和潮水的冲刷,田地慢慢变成了河床,鸭毛墩也就了成孤岛,到现在就不见了100多亩,要是早点筑坝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防城江千百年来奔流不息,滋润了万顷良田,哺育了一代代防城儿女,是防城人民的母亲河。但防城江对两岸居民有很大的影响,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对于水营村村民来说,防城江洪水和海潮的威胁一直是他们的“心腹之患”。因为水营村地处在防城江下游地区,刚好是在洪水和海水潮汐交汇处。每年农历六月洪水来三五次,洪水退了,农历10是枯水期,海水又进入,当地叫收谷水,海水漫过低矮的河堤涌进家门,门前的大片田地便不见了,潮退后,咸水泡过的地就只能丢荒了。长年受洪水和潮水的侵蚀、吞并,一块坡地不到三年就会变成河床,耕地早已严重退化,而且逐年减少。尽管过去也修过堤,但低矮的河堤无法抵挡洪水多年的肆虐,洪水和潮水还是随意地来来去去。

要想根治水患,必须修筑一道防洪河堤。多少年来,村民们梦想着修建一条稳固的河堤来抵挡洪水和潮水的威胁。这个梦想终于在2009年实现了!帮他们实现梦想的人便是朝夕相处的禤祖通。其实,这个梦想在2005年差一点实现,当时政府出资修建河堤,可遗憾的只是修了500米,依然还有400多亩田地还受到洪水和潮水的威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禤祖通去找同村的禤耿德商量,决定两人共同出资完成筑堤大事!为让筑堤工程顺利进行,禤祖通和禤耿德在征得上级有关部门和村公所的同意,并挨家挨户和群众签订协议之后,于2009年2月开始动工修建。他们动用了自己的钩机、铲车和卡车,从5公里之外开挖泥土和石块运到了这里筑起了河堤。历时5个月的奋战后,2009年6月,总耗资70多万元,运土石约6万立方米,长900多米、底宽15米、堤面宽5米、高6米的河堤终于建成了!建成的当天,村民们如同过节一样感到高兴,大家奔走相告。

村支书禤寿德说,有了河堤,大家不愁洪水和潮水来了,原先被咸水浸泡过的耕地经雨水冲洗之后会慢慢变淡,现在有村民已陆陆续续在这片田地上种了木薯、红薯和花生。有了禤祖通和禤耿德这样的人是我们水营村的福气!

一位建设局退休老干部说,这个工程如果是请别人来做,至少要花100多万元才能完成,他们自己做,不伸手向国家要钱也不向村民集资,真了不起!

一位熟知禤祖通的退休老校长说,积财富不如积功德啊,他们所做的是惠及他人的美德,为下一代人树立了好榜样!

在普通人看来,年近70岁的老人应颐养天年了,可禤祖通干的却是壮年人的活。在我们与他相处的短短1个小时里,他就接到了10多个电话,都是关于他工地上、电站里的事情,由于他的电站有急事要他亲自去处理,还没有采访完毕他又匆匆忙忙离去。望着这位老人渐渐远去高大的背影,我们心存敬意,也心怀感激。走在这条崭新河堤上,我们无法想象脚下的这道河堤留下了禤祖通和禤耿德多少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