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当有再少心

老年当有再少心

季羡林在《病榻杂记》中,几次谈到老年人要有再少之心。他从苏东坡的《浣溪沙》词说起(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季羡林说,“再少”这个词或者概念,苏东坡是首创者。而他自己“是相信人能够‘再少’的,愿与全国老年人共勉之”。

那么,老年人怎样才能“再少”呢?季羡林说,那不是指年龄上、时间上,而是“体现在心理状态方面”。“因为年龄和时间一旦逝去,就永远逝去。”“东坡的‘再少’是指精神上的,我们不知道他是否有具体的经验。”在他自己看来,一是要承认老龄现象,如行动迟缓、思维不敏锐、耳眼不灵便、走路困难等等;二是要努力适应这些客观现象;但是,承认和适应并不等于屈服,所以三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这能“产生一种不服老的力量”,一种“极大的力量”。这就是说,老年人要老有所为,不能因为老,终日“无所事事”。“如果老年人能做出像少年的工作,这就算是‘再少’了”。什么叫“像少年的工作”呢?季羡林评价自己,谦虚地表示“不敢说”。但是,“反正我从来不敢懈怠,从来不倚老卖老。我现在既向后看,回忆过去的40年;也向前看,即争取更高寿。”季老还说:“活着不是我的目的,而是我的手段。”我们的活动天地还是够大的。所以他九十开外后还写了那么多的精美文章,其中包括小学和中学的十年经历。在写作中,“我确实感觉到,自己是‘再少’了十年。”

季羡林先生近40年的“再少”经验,值得老年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