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葫芦 大天地

小葫芦 大天地

78岁的朱祥生是一名军队退休干部。3年来,朱祥生种葫芦、在葫芦上作画,利用葫芦艺术品宣传民族艺术、历史文化知识。

葫芦有了教育意义

朱祥生所在的河东区第二军休所天仓党支部联系着河东区天琴里、富源东里和军旅社区三个居民小区。在军民共建活动中,该党支部经常对小区的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朱祥生也是这项活动的积极分子。

2007年,正是我国迎接北京奥运会召开的最后冲刺阶段。朱祥生看到古文化街有许多葫芦工艺品,上面描绘了许多人物故事,就萌发了利用葫芦制作迎奥运工艺作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想法。

当年春天,朱祥生在自己家里的小花园栽种了几棵葫芦苗,精心栽培、灌溉和施肥。秋天来临,葫芦丰收了。朱祥生又在收获的葫芦中精心挑选了29个品相较好的,把每届奥运会参加国和运动员等相关资料烫制在葫芦上,成为了很好的工艺品和爱国主义教材。朱祥生在军休所的老干部活动室布展,对社区青年学生开放。他亲自担任讲解员,普及奥运会的基本知识和我国解放以来体育战线取得的辉煌成绩,影响极大。

七旬翁钻研学艺

刚开始制作葫芦工艺品的时候,朱祥生没有一点相关知识。在葫芦上烫字、烫画,需要书法、绘画技能。朱祥生第一步就是就苦练书画基本功。他还到古文化街、鼓楼商业街拜师学艺。为了学习烫画技术,朱祥生经常站在老艺人身后仔细观看,不懂的地方就向老艺人请教。回到家里,他就按照老艺人教授的技法刻苦练习。有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将手指烫焦,还因为在葫芦上刻字,弄得五个手指都是伤痕。

在葫芦制作中,对葫芦进行前期处理也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制作前,要先选好葫芦材料,保证同一个题材的葫芦材料在品相、材质和大小上基本一致。在烫制前,需要对葫芦磨光,还要穿孔、打眼,以便配置璎珞和配件。葫芦烫制完成后,还要刷漆,保持葫芦上面的字体、图案更加鲜亮。

3年来,朱祥生一共制作了133个葫芦。有宣传奥运精神的,革命历史的,还有生肖属相图案的。从今年春天开始,他精心种植了一批品相统一的葫芦,准备集中烫制,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宣传新中国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