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上大学 生活变了样
笔者近日采访了部分在本市红桥区丁字沽街老年大学学习的老年人。让笔者感受最深的是,终身教育使老年人具有了可塑性。
现实生活中,一提起僵化与固执,人们往往容易把这些词和老年人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僵化与固执并非所有老年人的“特色”。很多在老年大学里参加学习的老年人,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以后,重新为自己定位,以新的角色再一次融入社会。据丁字沽街老年大学调查,学习5年以上的老年人平均年龄76岁,没有低龄谢世老人。这些接受终身教育的老年人希望通过参加学习活动,实现健康长寿、家庭和谐,圆年轻时的梦想。
学习获得了长寿
84岁高龄的宁老先生从丁字沽街老年大学建立起就参加学习,他不但是意志弥坚的白发学子,还是一位志愿者,每个学期都要把学员们需要的书籍廉价为大家买回来。老人骑着自行车,往返几十里路,不辞辛苦,既为大家省了钱,也为大家节约了时间。他还经常备课,为大家做学习辅导。老人说:“我是在学习中获得了长寿,用为大家服务换得了健康。”另一位80岁的李大姐,为家庭奔波劳碌几十年,备尝艰辛,感到生活没有乐趣。自从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以后,她重燃生命火花,再树生活信心。她心存感激地说:“是老年大学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有了幸福晚年。”现在这位老人参加了书画、诗词、文学创作等几个专业的学习。
爷爷孙伙计同上学
在老年大学里“深造”的老年朋友,有不少文化基础较为薄弱,新时期形势的变化,使他们深切感到,必须有文化、有知识才能跟上时代,育好后辈人。77岁的刘老先生,十几岁做童工,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2002年,他审时度势,转变旧观念,在近古稀之年进入老年大学。目不识丁的刘老先生经过7年的努力,现在已经能写一手漂亮的欧体楷书。老人顽强的学习精神,影响着家人。全家都向老人看齐,两个孙伙计双双考上大学本科。他们说:“爷爷70岁上大学,我们年轻人能不奋起直追吗?”老年大学文学创作研究会的一位老先生,经常把研究会的创作素材带回家去,让孙子学习参考,祖孙俩相互切磋。由于爷爷的启发,孙子的写作能力迅速提高,作文在区里获奖。
退休后“改行”圆梦
许多老年人希望年轻时的爱好能在晚年得以实现。老年大学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63岁的刘先生酷爱书法,但由于多年行政管理工作与生活的压力,无暇顾及,好不容易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不待“休整”,便一心投入到老年大学的书法学习研究上。由于基础甚好,短短3年时间,成果惊人,其作品在几个区级和市级展览上获奖,现在还担任了区级老年书画组织的负责人。人人都说他晚年改“行当”,改得还不错。乔老汉在职时是笔杆子,在系统里是小有名气的“文化人”,退休后,来到老年大学,更是如鱼得水。年轻时的爱好得到尽情发挥,其书法、篆刻作品在社区里受到大家欢迎,还作为礼品赠送外国友人,不时有感而发,写点小文章,也被媒体采用。
老两口学习 全家和谐
扈先生与老伴结婚45年,老伴整整侍候他45年。老伴是家庭妇女,是典型的“服从型”,扈先生一个人在外工作,养活全家,又是典型的“一言堂”,在家里绝对说了算。自从退休以后,家庭情况起了变化。老伴60岁刚过就中了风,留下右臂不灵便的后遗症,再也不能侍候他了。扈先生一度很苦恼,但后来逐渐认识到,老伴把一生奉献给这个家庭,现在得了病,该是我服侍她的时候了。有人告诉他练习书法有利于病肢的恢复,扈先生就为老伴在老年大学书法班报了名,自己作为“陪读”,每次上下课,护送老伴,课堂上也和老伴一起学习。
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练习,老伴的右臂有了明显的恢复,老两口还都迷上了书法。老伴逢人就说自己遇上了懂得疼人的好老头儿。儿女们看到老爸无私奉献,对老人更加敬重。和谐使得这个家庭在困难面前生活依然美好。
现实生活中,一提起僵化与固执,人们往往容易把这些词和老年人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僵化与固执并非所有老年人的“特色”。很多在老年大学里参加学习的老年人,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以后,重新为自己定位,以新的角色再一次融入社会。据丁字沽街老年大学调查,学习5年以上的老年人平均年龄76岁,没有低龄谢世老人。这些接受终身教育的老年人希望通过参加学习活动,实现健康长寿、家庭和谐,圆年轻时的梦想。
学习获得了长寿
84岁高龄的宁老先生从丁字沽街老年大学建立起就参加学习,他不但是意志弥坚的白发学子,还是一位志愿者,每个学期都要把学员们需要的书籍廉价为大家买回来。老人骑着自行车,往返几十里路,不辞辛苦,既为大家省了钱,也为大家节约了时间。他还经常备课,为大家做学习辅导。老人说:“我是在学习中获得了长寿,用为大家服务换得了健康。”另一位80岁的李大姐,为家庭奔波劳碌几十年,备尝艰辛,感到生活没有乐趣。自从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以后,她重燃生命火花,再树生活信心。她心存感激地说:“是老年大学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有了幸福晚年。”现在这位老人参加了书画、诗词、文学创作等几个专业的学习。
爷爷孙伙计同上学
在老年大学里“深造”的老年朋友,有不少文化基础较为薄弱,新时期形势的变化,使他们深切感到,必须有文化、有知识才能跟上时代,育好后辈人。77岁的刘老先生,十几岁做童工,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2002年,他审时度势,转变旧观念,在近古稀之年进入老年大学。目不识丁的刘老先生经过7年的努力,现在已经能写一手漂亮的欧体楷书。老人顽强的学习精神,影响着家人。全家都向老人看齐,两个孙伙计双双考上大学本科。他们说:“爷爷70岁上大学,我们年轻人能不奋起直追吗?”老年大学文学创作研究会的一位老先生,经常把研究会的创作素材带回家去,让孙子学习参考,祖孙俩相互切磋。由于爷爷的启发,孙子的写作能力迅速提高,作文在区里获奖。
退休后“改行”圆梦
许多老年人希望年轻时的爱好能在晚年得以实现。老年大学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63岁的刘先生酷爱书法,但由于多年行政管理工作与生活的压力,无暇顾及,好不容易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不待“休整”,便一心投入到老年大学的书法学习研究上。由于基础甚好,短短3年时间,成果惊人,其作品在几个区级和市级展览上获奖,现在还担任了区级老年书画组织的负责人。人人都说他晚年改“行当”,改得还不错。乔老汉在职时是笔杆子,在系统里是小有名气的“文化人”,退休后,来到老年大学,更是如鱼得水。年轻时的爱好得到尽情发挥,其书法、篆刻作品在社区里受到大家欢迎,还作为礼品赠送外国友人,不时有感而发,写点小文章,也被媒体采用。
老两口学习 全家和谐
扈先生与老伴结婚45年,老伴整整侍候他45年。老伴是家庭妇女,是典型的“服从型”,扈先生一个人在外工作,养活全家,又是典型的“一言堂”,在家里绝对说了算。自从退休以后,家庭情况起了变化。老伴60岁刚过就中了风,留下右臂不灵便的后遗症,再也不能侍候他了。扈先生一度很苦恼,但后来逐渐认识到,老伴把一生奉献给这个家庭,现在得了病,该是我服侍她的时候了。有人告诉他练习书法有利于病肢的恢复,扈先生就为老伴在老年大学书法班报了名,自己作为“陪读”,每次上下课,护送老伴,课堂上也和老伴一起学习。
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练习,老伴的右臂有了明显的恢复,老两口还都迷上了书法。老伴逢人就说自己遇上了懂得疼人的好老头儿。儿女们看到老爸无私奉献,对老人更加敬重。和谐使得这个家庭在困难面前生活依然美好。
相关文章
-
老年人旅游的好处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的老年人,并不知道应该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旅游,才能够保护我们的老年人的身体,更
-
老年人经常旅游有什么好处老年人经常旅游有什么好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了一种生活情趣。很多退休在家的老年人也爱上了到处旅游,老年人旅游有
-
老年人常旅游 其实也可以有益身心健康在现在的生活中,而且很多老年人也是工作了一辈子,而且感觉自己退休了以后也是没有任何的事情去做,非常的不适合,而且也会影响
-
老人旅游的好处有哪些呢虽然老人的身体在逐渐的衰老,但大家不能由此失去对户外运动的有效锻炼,时常出去陪儿女进行一番旅游,不仅对促进身体血液循环、
-
老人假期出游有哪些注意事项“五一端午”正值旅游的最佳时节,出游是件让人高兴的事,既有益于身体健康,又能长见识。但是,专家提醒,为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