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警惕应用药物发生不良反应

老年人警惕应用药物发生不良反应

我国医学界人士指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范围很广泛,统计数字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其医药费就占到总医药费用的近1/4;而且,这部分人年老体弱,罹患病种较多,治疗时应用药物的品种也相应增加。每四个老人中,就有1人同时用药4-6种,由此带来的副作用发生率自然是“水涨船高“。我国因药物不良反应入院治疗者占住院人数的3~7%。其中,大于60岁者占40%,发生率高出青年组15倍。

专家介绍,老年人中最常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主要有:抗菌药物、抗高血压药物、非甾体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苯二氮卓类药物,其次为抗帕金森病药、抗恶性肿瘤药、精神病药、地高辛。而长期用药、每日用药种类多、剂量大则为老年人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临床上,老年人常见的用药不良反应有体位性低血压、尿潴留、精神神经症状、耳聋等。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有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异常、心律失常、重型药疹、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等。过敏性休克发病迅速,危害性严重,有的患者一开始即表现严重休克或呼吸衰竭、持续性痉挛。过敏性反应难于预测,虽然发生率低,但死亡率极高。

对老年人如何避免不规范用药,专家提出如下5点建议。

合理选择药物根据老年人生理、病理以及药代动力学特点,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选择疗效肯定、能缓解症状、纠正病理过程或消除病因的药物,并遵循“最少数量药物、最小有效剂量”的原则给药,一般不推荐4种以上药物的配伍使用,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剂量个体化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位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也有所不同。老年人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到最佳疗效的治疗剂量。

严格遵医嘱用药部分老年人,尤其是75岁以上的人,常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对医生交代的服药法易遗忘或混淆,继而导致药物的错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