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人频道 > 老年新闻

如何轻松化解“空巢”危机

如何轻松化解“空巢”危机

据了解,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在全国3。4亿个家庭中,至少有2340多万名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需要社会关爱和照料。2002年人口普查时,全国65岁以上的单身老人户中11。5%为空巢老人;而这个年龄段的老年夫妇中11。4%是空巢家庭。其中,城市中空巢家庭的老人户占老人总数的27%左右,也就是说,1/4以上的城市老年户生活在空巢家庭中。而乡镇的这个数据则比城市高,城镇合计约有1/3的老年户是空巢家庭。北京、上海老年人家庭的“空巢”比例更是分别达到34%和36。8%。

“空巢老人”过上自己的生活

一般而言,学者们认为“空巢家庭”是指子女不在身边,只有两位老人的家庭。也有的学者将空巢家庭分为三类:一是本身就无子女的老人,二是子女不在身边的家庭,三是子女在身边却疏于联系的家庭。最新的研究又加入了“新空巢家庭”,即目前独生子女因为升学出国等原因较早离家的家庭,尽管父母只有40岁左右,已经进入空巢期。空巢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精神与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失落感、孤独感、寂寞感,伴随着身体与心理上的衰老感,特别容易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如一位空巢家庭的老人,一儿一女分别在美国与加拿大,老人相当长时间存在不适应,如房间依旧保留着孩子在时的样子,思念的折磨使她的精神有些恍惚。

首先,要从理性上认识到儿女独立生活的必然性,儿行千里母担忧是正常的情感表达,但长时间沉浸其中就需要引起重视;其次,建立儿女不在身边的独自生活,这是相当重要也很关键的转折,特别是对于母亲而言,中国传统家庭中的母亲角色多数是相夫教子,甚至失去自我的奉献与牺牲,等孩子离家后失落感更强,更容易引发心理困惑甚至罹患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位母亲从来没有想过孩子不在身边自己怎么过,因为她所有的关注点都在孩子身上。此时,社区服务人员就该引导老人走出家庭,学习年轻时因为带孩子想学而没有学的知识,实现自己的愿望,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后来,老人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绘画、舞蹈等,逐渐找到自己的生活乐趣,也适应了没有孩子在身边的生活,对家里进行了重新布置,儿子的房间变成了画室,而女儿原来的房间则改变为健身房。而为了与孩子保持联系,老人还开始学习电脑、上网、QQ聊天等,与远在海外的儿女通过邮件、视频聊天等交流。通过学习,提升了自我价值感,也从中获得更多乐趣,与儿女的情感距离也越来越近。

从国家宏观政策看,福利养老与公益养老仍然没有成为主流,居家养老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是养老的主要方式,而养老机构仍然定位在非营利与福利性上,目前社会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老人的心理与生活需求;社区养老将是发展趋势,然而目前从政策容度及实际操作层面都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如资金与人员保障等还不能成为养老的主要方式;而子女因为竞争与工作压力等客观因素无法像传统社会那样照顾到老人的心理需要,能够给父母以精神慰藉。

就目前我国的情状看,解决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也不能从单边解决,而要充分发展国家政策的主渠道作用,国家应当投入资金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作用,这样使老人的情感能够及时到位地得到关注与关怀;更重要的是老人也要转变观念,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建立适应自己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抛却心理上的依赖感,过自己的生活,才是最关键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