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人频道 > 老年新闻

“积极老龄化”应对养老困境

“积极老龄化”应对养老困境

“世界上很痛苦的一件事情,就是等我们老了一起去养老院,你有床位,我没有……”,这不是调侃,而是现实,“开平市沙塘镇的养老院只有39位孤寡老人有床位,尚有190多名孤寡老人得不到集中安置”。政协委员刘昆虎年初提交“创办‘积极老龄化’养老机构”的提案,针对的正是目前江门所面临的养老困境。

老龄化程度高过省、国平均线

“江门的老龄化水平高过全省、全国水平。”公布不久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江门全市常住人口为444.8871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为39.9915万人,占8.99%。记者了解到,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占8.87%,广东省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占6.75%,江门老龄化趋势加重,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其实,2002年的江门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就已宣布,江门市60岁以上老人已占全市总人口的13%,比全国提早12年进入老龄化。而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时,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江门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已非常严峻,家庭养老压力加剧,需要政府作出前瞻性的部署。

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江门来说,顺着老龄化发展老龄产业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老龄化将促使江门老龄产业的兴起,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江门可以围绕老年人口的衣、食、住、行、医疗、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江门市共有老年人口(60岁以上)58.12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4.8%,80岁以上老人就有10.1万人。纵观江门市老龄化形势,老龄人口比例高,多年来更以年均2.6%的速度持续增长;而且,老年人口中农村老年人口占绝对多数,占老年人口的68.8%。

由于江门社会经济并不发达,社会福利水平不高,城乡一体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也不完善,江门市多部门研究后答复政协委员称,当前江门养老服务工作的重点仍放在努力完善服务设施,扎实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解决社会养老基本需求,为全面推进养老事业打好基础等方面。而刘昆虎提出的创办“积极老龄化”养老机构也切合目前多部门努力的方向。

刘昆虎提出,创办“积极老龄化”养老机构可以为老年群体增加经济收入,提高自我保障能力。其核心理念便是老有所为,老年人在进入老年后“老有所为”的时间越长,不仅能减轻社会和家庭对“老有所养”的负担,而且能够继续为社会作贡献。

加大投入推进社区居家养老

如何完善服务设施,扎实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积极老龄化”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江门努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养老机构84家,实际老人床位6608个。

2010年度,全市各级财政共核拨福利院和敬老院相关经费共计3014万元,在市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中划拨205万元资助养老福利机构建设和老人活动中心改造;蓬江区积极推进敬老院的升级改造,先后投入建设资金近200万元改造升级荷塘镇敬老院,并不断强化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努力为老人构建温馨家园;目前,江海区正着手在礼乐街道兴建一间敬老院,拟由礼乐街道提供土地,在政府指导下,参照周边发达地区的敬老院模式,争取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兴办建设;开平市投入资金1400万元,将占地面积5063平方米、建筑面积9344平方米的原开平市中心医院改建成开平市福利院新院;恩平市通过自筹和争取上级支持,共筹集资金600多万元新建了社会福利中心服务大楼,可为100名以上的老人提供优质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