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人频道 > 老年新闻

成都老人走街串巷 两万张胶片记录小巷之美

成都老人走街串巷 两万张胶片记录小巷之美

 

 

自成都商报推出“寻找特色小巷 发现成都之美”的栏目后,不少市民积极打进成都商报热线,推荐他们心目中的特色小巷。同时,还有市民报名担当“寻巷人”。今日,这些“寻巷人”将走上成都街头,用他们的双眼寻找成都的特色小巷,把这些小巷推荐给市民。

一个寻巷人的故事

一辆自行车,一台照相机,一段20多年的执着岁月,一座城市的老巷记忆。

这,便是成都本土知名摄影师周筱华的生活写照。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这座城市之间,将成都的老巷子定格在镜头里。

20多年来,这位“寻巷人”用了2万多张的胶片,汇集成了老成都的“小巷记忆”。

直至现在,他依然行走在寻巷的路上。

提前一个小时上班

他骑着自行车拍小巷

在周筱华的家里,有他20多年“寻巷”的痕迹。他珍藏着一千多张关于成都小巷的照片,让时光穿越到了过去。一张张黑白相片赋予了小巷特有的味道。蜿蜒曲折的小巷,灰白的土墙或红色砖瓦房,或几个人在墙角悠闲打着麻将,或一名老者在门前缝制着鞋垫,或一名穿着连衣裙的女子推着自行车,凝望着巷口的小狗……

周筱华与摄影结缘是1981年,那时他30岁。当时他花了3个月的工资,拥有了一台海鸥相机。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他的镜头一直对准着这座城市。对于那时的周筱华来说,拍摄一卷胶卷就得花去一个月工资。为了维系摄影爱好,他只得靠帮别人冲洗照片,来用镜头记录成都的小巷。

那时的周筱华在承担市政工程的一家单位工作。因城市建设需要,他工作地方并不固定,往往是在西门完成工程,又要去东门开始下一个工程。正是这种工作性质,让周筱华走进了成都的小巷。

周筱华成长于东门大桥附近一家四合院,直到2000年才搬进龙舟路的小区。成长经历让他对成都的小巷有特别的感情。有一段时间,他住在东门,上班地方在九里堤。如果骑车走大路,只需要半个多小时就能抵达。而他往往是提前一个小时就出门,不走大路,而是穿过一条条小巷。下班回家,更是要晚一两个小时回家,又去打探另一条小巷。虽然起点和目的地不变,但上班和下班总是两条不同的小巷之路。

正是如此,晨曦的小巷,黄昏的小巷,小巷的不同景色都跃然镜头之中。

20多年用去2万多张胶片

他带着一双倾听的耳朵

寻巷,这不仅仅是记录小巷的模样,还要了解小巷的文化。周筱华作为一名资深的“寻巷人”,他不仅是带着镜头,还带着一双倾听的耳朵。他拍摄小巷景色时,都会走进一户老居民家,听他们讲小巷的历史故事,“只有这样,每一张照片才被赋予灵魂”。

在周筱华的一张照片中,记录着一条小巷,那里有一间四合院。这张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相片中,有一位老人坐在小院的天井之间,阅读报纸,精神矍铄。

每一位拍摄者,周筱华都有记忆,包括这名老者。他能够清楚地说出老者的名字,因为每一次拍摄完照片后,他都会给被拍摄者送去一张。同一条小巷,他会反复进行拍摄,展现它的过去和现在。

为了了解小巷的故事,周筱华不仅是听老居民讲,还会买来各种有关介绍成都的书籍。他寻巷,也讲巷。比如锦江区三元巷,关于小巷的名字,有两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是这蕴含一种祝愿的意思,希望这条巷内能出状元;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条巷原有两座庙宇,每逢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会举行活动,因此名为“三元巷”……这些故事,让他那80后的女儿都听得津津有味,更引发与他同龄的老成都人的共同回忆。

寻巷这些年来,从最初骑自行车找巷,到现在通过各种老成都书籍来访巷,周筱华的寻巷从未停止;拍摄小巷这些年来,从最初的国产海鸥相机,到现在的进口相机,周筱华一直坚持使用胶片。他认为,只能用最原始的拍摄方法才能与小巷韵味相符。20多年来,他一共用去了20000多张胶片,真正让他满意的只有1000多张照片。

尽管今年已经60岁了,周筱华仍没有停止寻巷的步伐。

小巷特写

井巷子 那口老井如今装满历史

走进井巷子,灰色的老砖墙,还原着这条老巷特有的韵味。一切仿佛从老成都画卷中悠悠走来,然而,却不失现代元素。白天,井巷子吸引着游人穿梭其间,繁华热闹。夜晚,当霓虹灯上,酒吧文化也赋予了这条老巷时尚的外衣。

在这条巷子中,有一口老井,曾经供应巷中老居民饮水的井,如今已变成井巷子的一处景观。而井巷子,便因为这口井而得名。

据民俗学家袁庭栋所写的《成都街巷志》一书中介绍,井巷子这口水井在清代非常有名气。因为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当清军攻入成都时,很多水井都因为战乱和水灾受到污染或被填满,军队吃水有了难题。而几匹战马聚集于这里,用舌头舔地面不愿离去,官兵仔细一看,发现这里的土壤特别潮湿,便向下挖去,很快挖出了清冽的地下水,解决了军队饮水问题。于是,这口井便在这里生成了。

原本,这条巷名叫“明德胡同”。到了民国初年,正是因为这口水井,所以改名为“井巷子”。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这口井一直在使用,但是后来随着水量越来越少,已经停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