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人频道 > 老年新闻

老年人买保健品为何屡屡“中招”?

老年人买保健品为何屡屡“中招”?

今年67岁的李淑英老人和记者是楼上下邻居。5月29日晚,李大娘在老伴陪同下,敲开记者家门,满脸沮丧的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5月21日下午,我到北京路的活动广场去听戏。一个40来岁的中年妇女站我跟前跟我聊天。知道我心脏不好后,这女的从包里拿出一张宣传纸,说是要给我推荐一种什么药,专治心脏病。我也不识字,就听她在那里说得头头是道,说她母亲就是用这个药治好的。我一听觉得不错,就是价格蛮贵的,两盒子700多块钱。”

李大娘还没把话向记者说完,坐在一旁的老伴汪大爷已经气不打一处来:“没见过你这样的老太婆,老糊涂了。我一个月的退休金,叫你给搭进去了……”汪大爷生气不是没有原因——李淑英老人掏了750元钱从上述中年妇女那买来两盒“药”后,连续服用了三天,第四天感到头痛不已,到医院检查后才得知,“都是吃那个药给吃的。我把药盒子拿给医生看,医生告诉我,那根本不是什么治心脏病的,是一种杂牌的保健品。”结果,李大娘为治头痛又在医院挂了两天水,花了300多块。

两位老人找记者说这事的目的,是想让记者“管管”这事:“这女的坑人呢!”不过,这件事让记者觉得既意外又不意外——非法销售保健品和搞传销没什么两样,能骗就骗,极尽忽悠之能事,问题在于,为什么“中招”的往往是老人?

【市民观点】 老年人信息闭塞容易“被忽悠”

记者随后就此采访了部分市民。接受采访的多数市民认为,非法保健品销售人员专盯老年人群体,原因其实很简单,“老年人谁没有个小毛小病?现在生活越过越好,老年人都想有个好身体,健康长寿。偏偏他们生活圈子有限,信息比较闭塞,对那些非法销售保健品的推销陷阱缺乏正确判断,少有防备心理。”

提起此事,市民张国华很是气愤。张国华的母亲去年也曾因此被人“忽悠”:“先是几个人到我们小区搞什么健康讲座,免费听,然后让你到医院去体检,也是免费的。查出了毛病,就叫你买他们的药,包治包好。那天晚上,我母亲跟我说到这事,我就告诉她天上没掉馅饼的好事。她不听,趁我上班不在家,跑那几个人那里买了一个疗程的药,把我给她的1000多块钱零用钱全砸进去了。”

市民冯先生认为,对渴望健康的老人而言,免费讲座、义诊有很大的吸引力,但你不能指望老人去上网查找前来推销的药品或者保健品是不是合法的、正规的。不过,他同时认为,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子女对老人的关心不够:“大部分老人现在都是‘空巢’一族,子女基本上都是周末才去望望,根本没办法掌握老人的日常生活情况。像这种中了药骗子圈套的事,就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