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人频道 > 老年新闻

“养生乱象”下的老人之惑:媒体被指推波助澜

“养生乱象”下的老人之惑:媒体被指推波助澜

“养生乱象”下的老人之惑

当老人走出家门,就已被唯利是图的商家盯上。即便坐守家中,危险也会磨刀霍霍找上门来。甚嚣尘上的“养生乱象”让老人们无处可逃

30余名老人密集地站着,让这间只有20余平方米的房间显得甚为拥挤。他们大多头发花白,衣着朴素。在一位身穿白大褂的中年女人带领下,老人们时而伸出双臂上举,时而竖起手掌前推,嘴里配合发出“嘻……”“嘿……”的声音。

这是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一间名为“精正福源堂”的保健品店,店内景象不时引起路人的注意。几个年轻人伸头进来,好奇地看了看,然后哼着“哼哼哈嘿”嬉笑而去,老人们的声响让他们联想起一首叫“双截棍”的流行歌曲。

事实上,老人们正在练一种名为“六字诀”的养生术,他们被店方告知,只要坚持练习,并辅以店里销售的保健品,就可以远离疾病。

执迷养生

62岁的李秀兰(化名)家住海淀区,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三个月来,她每天上午都来这家保健品店练功。不久前,李秀兰花了两千多元,买回一堆颗粒胶囊、保健枕和保健鞋,她认为,这些东西能治各种常见病

儿子刘志勇对此早已不满。“现在谁家老人没买过这些东西?但我妈特别信这个,这些年买的保健品都够开店了!” 今年3月,李秀兰参加了一次“免费旅游”,小区里的几十个老人被组织者拉到一些景点,回来后李秀兰买了1800元的“蛋白粉”;去年,老人尝试了一个月的“免费理疗体验”,然后就把1万2千多元的“理疗床”搬回了家;前年听“免费健康讲座”,花了3500元买回一部理疗仪……

“在这些东西上,这几年都花好几万了。”刘志勇说。这对每个月只靠2000元房租生活的李秀兰而言,不是小数目。刘志勇担心母亲受骗,李秀兰则认为儿子心疼钱,母子俩为此经常怄气。

其实李秀兰并没有什么疾病,体检显示她身体健康。那些保健品和器械被买回来后,不久便被束之高阁,但这并不影响她对此的痴迷。

年过60的齐先生也是这家保健品店的常客。老伴去世后,他独自居住,因为收入不多,生活颇为节俭。患有肝病的他在三个月前被邻居拉来学习“六字诀”。“他们说要治好肝得内外兼修”,为了“修内”,他一次性购买了1400多元的“精正方剂”。而在小区里,他为了买两块钱的水果也会与小贩一再砍价。

家住北京昌平区的李女士今年65岁,身患癌症的她坚持来此“练功”,每次都需要转乘两个小时的公共交通。她笃信“六字诀”“内外兼修”“八卦点穴术”这些养生术可以帮助她恢复健康。在她家里,还堆积着之前购买的各种各样的保健食(用)品。

对于老人们的行为,刘志勇忧虑重重:“钱财事小,万一以后真有啥病,被这些东西耽搁了怎么办?”

与刘志勇同样焦虑的还有家住江苏徐州的心洁。“我实在没办法了,这样下去,我外婆会被早餐店要了命!”面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心洁心急如焚。

最近几个月,心洁的外公外婆每天都会去小区附近一家营养早餐店吃早餐。早餐就是一小杯糊状物,而每个月他们在这里的花费要3000多元。

“价钱贵不说,关键是外婆的身体,她得了20多年的糖尿病,但早餐店的人却告诉她,吃营养早餐后就要停服胰岛素。现在外婆的血糖含量是正常人的三倍以上。”气愤的心洁去“早餐店”理论。店里的“老师”告诉她,他们的产品来自美国,不仅能修复*细胞,连癌症都能治。对方还递过来一张报纸让心洁看,说国内某媒体还做过报道。

看着外婆对“老师”的话坚信不疑,心洁束手无策。“这样乱吃东西,迟早会害死人的!”她说。

圈套无处不在

事实上,因为各种原因,中国目前沉迷于养生消费的老人不在少数。据《中国新闻周刊》与腾讯网的网络调查显示,在1928个接受调查的家庭中,有近六成老人买过保健品,而在这之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老人消费数额在1000元至5000元之间,有五分之一的老人消费数额达到5000元以上。

除了购买各种保健食品、用品外,不少老人还遭遇过“免费旅游”“试住老年公寓”、中介欺诈、投资理财等骗局。他们面临的危险,涉及生活中与“钱”有关的几乎所有领域。

“现在的老人,想不受骗都难!”刘志勇每次取信,都会看到信箱里被塞进各种各样的养生广告。不单如此,刘志勇觉得,只要他母亲走出家门,就意味着随时会步入商家设好的“圈套”。

在刘志勇所住的小区里,总有各色人等来小区举办各种免费体验活动,他们大都身穿“白大褂”,只要见到有老人经过就热情迎上。“还有人打着志愿者名义,给你免费量血压、免费喝碱性水、免费吃这个躺那个。我妈经不住他们的热情,总是买一堆东西回来。”刘志勇说。

从免费体验到慷慨解囊,这是很多生活节俭的老人所经历过的“养生”之路。

湖南郴州中学退休老师黄义艳自认为人谨慎。街上的小广告以及电视购物一向被她斥为“这些都是骗人的”。但依靠退休工资生活的她,却在近几年买回数万元的保健品。其中包括今年被央视“3.15晚会”曝光的丽可理疗床。

“买它是从免费体验开始的。店员说,这种床垫上有玉石和托玛琳,对*有很多好处。她们非常热情,说不买没关系,可长期来体验。”这让黄义艳对这些年轻人产生好感。风雨无阻体验了两个月后,她还是掏出1万3千多元,把一张丽可床搬回了家。现在这张“神床”已被黄义艳闲置很久,回忆当初买时的心态,自己也觉得奇怪。

据央视3.15晚会记者对《中国新闻周刊》讲述,保健品商家之所以能够“撬开”老人钱包,便是通过“免费体验”来开展一整套围绕老人设计的“亲情营销”。

对此,一家保健器材销售公司的负责人员向记者道破天机:“最主要是亲情服务,就是把这些顾客当家里人一样去服务。”

用甜言蜜语让老人们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销售人员热情地喊“爸爸”“妈妈”,取得老人信任。“老人就跟孩子一样,特别好哄,你要把他哄开心了,他也不缺那几个钱,存了一辈子的钱了。”该负责人介绍,通过与老人“交心”,一步步攻破老人的心理防线。“老*验时,要殷勤地整理床铺,时时刻刻嘘寒问暖,陪老人聊天。同时还要对老人‘洗脑’”。

所谓“洗脑”,就是用各种方式来对老人进行心理暗示与强化。唱歌跳舞喊口号都是可资利用的手段,“某某某(保健品名称),天天见,一天不见就想念”“蹦蹦跳跳每天一小时,所有药物不用服”,老人们在店员带领下,每天唱诵这些口号。

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对老人进行心理暗示,见面就问“阿姨,今天是不是好点儿了?”经过几次这样的暗示,老人总有一天会点头称是,进而在心理上认可,最终化为消费行动。

事实上,那些被老人花费巨大购回的理疗器械成本极其低廉。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副院长郭颖说,理疗床上的托玛琳就是电气石,和玉石一样对*基本没什么疗效。

除了“情感营销”,面对老人的生活习惯,商家还开发出各种各样的“诱销”方式。他们在社区里发展老人来做产品的“托儿”,建立“社区营销网络”,通过熟人发展熟人的模式来进行“病菌感染般”地传播。

让心洁无计可施的外婆之所以会去“营养早餐”店,就肇始于一位社区老人的推荐,“他告诉外婆,自己的慢性病就因为吃了店里的产品治好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是被那家店雇佣的!”心洁说。

除此之外,一些商家还会在社区里搜集老人的详细资料,哪些老人有钱,哪些老人子女不在身边,他们便成了商家的重点目标,店里“老师”会经常上门拜访,陪老人聊天,检查健康状况,直到实现让老人消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