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家托老所停办 没有合法身份曝养老尴尬
被视做本市首家托老所的石景山苹果园街道老年日托所日前宣布停办。与之对应的,是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市各街道、社区的托老所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全市托老所的数量,目前达到2484家。
或借力基层政府资源,或勉力探求市场化发展,这些托老所,是本市公共养老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本质上,这2484家托老所与刚刚倒闭的苹果园街道托老所,并无不同——除了运营模式有待完善,由于有关托老所申办、审批、管理的办法仍在制定中,这些托老所因此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地位。它们将度过一段没有身份的“裸奔”时期,直到相关办法出台。
首家日托所的停办
4月2日上午,苹果园街道老年日托所院内一片寂然。
这个大约400多平方米的小四合院,偶尔有一两个工作人员穿行其中。各个房间都关闭着,门上曾挂着的“松龄鹤寿”、“晚菊傲雪”等颇有创意的牌匾也早被摘下。
循着工作人员的介绍,日托所在2007年刚成立时的模样可以初步还原:设有游戏室、休息室,免费向辖区老人开放。游戏室有电视、棋牌、书报等,休息室有12张床位,干净、温馨;中午,日托所还给老人提供午餐,老人只需交纳5元餐费。
当时的媒体报道称,针对辖区居民老龄人口逐年增多,上班族无暇照顾老年人生活起居的情况,苹果园街道多方筹集资金,利用自有住房建起了这个日托所。这个颇有前瞻色彩的托老所,曾一度被称为本市首家托老所。
“刚开始是想正正规规做老年餐桌,但成本太高了,没做起来。什么原料都要现买,每个季度菜的价钱还都不一样。”苹果园街道办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张为民说,食堂不久就关闭了,老人们的午餐开始由苹果园街道的机关食堂统一提供。再后来,餐饮被外包给了一家快餐公司,老人们每天仍只需交5元钱,不够的就由街道往里贴钱。
张为民说,日托所从成立到关停,总体投入在30万元以上。但他否认日托所停办是因为资金原因。“100个关门的因素中,缺钱只是其中之一。最终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北京市下发的‘九养政策’。”张为民说,以前街道办日托所时,没有相关的文件来规范,现在规范的文件来了,“日托所自然就停办了。”
被淘汰的“自办”模式
但显然,“规范”并不一定意味着要停办。在石景山区民政局社区服务办公室负责人王茜看来,苹果园街道老年日托所由于运营模式的失当和经费缺乏,确实已难以为继。
王茜说,当时街道办这个托老所时,既没有政策保障,也没有相关经费支持,都是街道凭一己之力来推进。“入托”时,老人们基本不用掏什么钱,街道还雇了两个人,负责打扫日托所卫生、按时开关门等。
随着政府财政体制的改革,各级财政资金管得更严,“日托所很难争取到资金了。” 另外,日托所老人的餐饮转到快餐公司后,老人对饭菜质量也不是很满意。而现在,苹果园辖区已建立起13家老年餐桌,辖区老人吃饭的问题基本解决。“再加上平时来日托所的老人不多,街道也就停掉了老年日托所的餐饮服务,并暂时关闭了日托所。”
张为民所称的“九养政策”,是本市今年开始实施的9项服务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利民政策。该政策中的相关内容提出,各街道和社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建设托老所和养老餐桌。
“托老所的建设要走一个社会化的道路,政府掏少量的钱,来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和专业组织来参与其中。”王茜认为,按照这个要求,“街道开办托老所,这个模式本身就不是很合适,也缺乏专业的护理人员。”
她表示,托老所走社会化的道路,肯定要依托社会资源来办,“苹果园这个模式,应该是被淘汰了的模式,它证明街道亲自来办托老所是走不通的。”
-
老人再婚怎么处理好心理问题生活当中有很多的老年人也并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的处理再婚这样的事情,才能够拥有一个非常好的心理因素的,那么有很多的老年人,
-
老人路边摔倒 应该如何帮助老人对于我们的老年人来说,有很多的人们并不知道,如果我们的老年人在摔倒的时候,我们应该如如何做才能够给我们老年人带来非常好的
-
老年人腰痛如何护理腰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特别是对一些中老年人来说,腰痛的现象会不断的增加,而且,很多人会出现肾虚,腰肌劳损,腰
-
老年人再婚有什么顾虑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转变,黄昏恋的出现也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是,有不少老人因为这种原因有很多顾虑,不敢再婚,因为有很多
-
老人如何掌握良好的说话方式说话聊天是日常大家都不可避免的,并且掌握适当的说话技巧,对于改善自我心情情绪良好等都有极大帮助,特别是对上了年岁的中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