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人频道 > 老年新闻

八旬老人生日做道场 红白喜事一起办

八旬老人生日做道场 红白喜事一起办

  本月21日,是云阳县养鹿乡的于德依80周岁生日,老人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办寿宴庆生的同时,把自己的丧事一并办了。这是为什么?老人解释说:“丧礼仪式都是办给活人看的,我活着能看看,趁着庆生的机会不额外破费,大家一起热闹热闹,也就满足了。”

  儿子吓一跳

  父亲过生要办丧事?

  “你们好久回来哟?爸爸要办丧事,回来商量一下。”几天前,于德依远在广东佛山务工的小儿子于少馗,接到大哥从云阳打来的电话吓了一跳:“爸爸不是身体很好吗?”

  于少馗一问才知,原来,父亲准备80岁生日当天,为自己办寿宴的同时,把丧礼仪式也给办了,并要求晚辈尽可能回家团聚——待他百年时,不用再办丧事,火化后直接下葬即可。

  前日,于少馗和同在佛山务工的三哥赶回家,和大哥、二哥商议,既然父亲决定了,就满足他的心愿:做道场只是个仪式,关键是亲友一起热闹热闹,让老人家高兴高兴。

  红白事一起办

  可亲见儿孙为我祈福

  昨上午,记者电话联系上正在家中筹办寿宴、丧事的于德依,老人告诉记者,年轻时,他做过代课教师,当过村会计,还拜师做过“道士先生”。于德依共有4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常年在家,三儿子和幺儿同在广东佛山打工,他和再婚老伴一同居住,几个儿子每年均摊提供粮食,他还能从民政部门领一笔津贴,不算富裕但也知足。

  “以前都是给他人主持,我就想,这仪式是给活着的人看的,为何就不能趁自己健在,给自己做个仪式,看看自己最后一程是怎么走过的。能看着满堂儿孙为自己祈福,心里踏实、满足。”于德依说,此外,庆生就是要热闹喜庆,这样的丧礼仪式,可达到喜庆的效果。

  “趁自己现在行动自如,把丧事办了,以后我走了,就不用再操办了,火化后直接安葬,不给儿孙们添麻烦。”于德依说,这几天,他正忙着邀请近邻和亲友来凑热闹。

  活人做道场

  不搭灵堂不出殡

  老人说,寿宴中的丧礼道场涉及两方面的费用,一是置办做法事的各种用品及酒席,还有彩纸扎的陪葬品等;二是道士打鼓、摇铃念经的工钱和红包。于德依表示,正因为做道场有这样那样的花费,他才准备将道场融合到寿宴中来办。

  “按传统仪式,我们这儿做道场一般有十多个程序。”于德依说,因为自己还健在,仪式中立坛即灵堂,殉品、下葬等程序将取消。为避免铺张浪费,其余仪式也将从简,但绕丧、拜忏程序得简易中显隆重。记者 夏祥洲

  红白喜事一起办,大家怎么看?

  礼金啷个送?

  村民周先生说,于大爷在当地人缘不错,早年在人民公社为大伙记账,做“道士先生”后,为周围乡邻做道场。这次破天荒为自己办活人道场,乡邻大都理解,也有部分人认为,活人道场不是“咒死”吗?

  让周先生为难的是,于家红白事一起办,礼金啷个送?是包两份礼金还是一份?“到时得看其他亲友怎么包。”

  老人是个潮人

  家住南岸区海棠晓月,刚满25岁的高先生称:“传统仪式不一定就是迷信,现在的道场已演变为对逝者的一种哀悼。生日做道场,于老爷子是个潮人。”

  老人在传递信号

  家住渝中区华一坡、年过40岁的张明永说:“老人趁办寿宴为自己办丧事,要求晚辈全员参加,或许是在传递一种信号:希望晚辈多回家看看,趁他健在,多陪陪他。”

  渝北区花卉园西四路、年过七旬的张先生对于老的做法很赞赏:“年老了怕死,活着时能坦然地为自己办丧事,这种看淡生死的态度,值得70、80后学习。”

  活人道场,渐行渐远的民风民俗

  涪陵区方泽城先生研究民风、民俗已有30年,他称:这是南方地区曾流行过的一种民俗,实际是一种祈福仪式,叫“活人道场”,古时一度盛行,主要是一些富贵人家为高寿长辈祈福所用。“多是富贵人家所办,整个仪式有缜密的流程,显得铺张浪费,一度遭受批评。现在,这样的习俗已越来越少。”

  方先生称,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民俗渐行渐远,甚至不被今天的年轻人知晓。“如于老先生能从简完成仪式,注入现代人易于接受的娱乐性内容,达成某种寄托,不失为对习俗的一种良性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