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人频道 > 老年新闻

敬老院院长当老人的“好儿子”

敬老院院长当老人的“好儿子”

戴绵世给91岁的许鑑金老人洗脚。



  冬季的永丰山区清晨格外寒冷,但在潭头乡光荣敬老院里却充满着安乐祥和的暖意。12月2日一大早,91岁的许鑑金老人像往常一样刚刚起床,58岁的院长戴绵世就准时给他打来洗脸水,提来火炉。帮老人洗脸擦手后,戴绵世又忙着为老人梳头、捶背、端饭……



  20多年来,戴绵世始终与潭头乡光荣敬老院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以勤德治院,使敬老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爱老敬老,把敬老院44位老人当作自己的爹娘来照顾,为老人尽孝送终,老人们则把他当成亲生儿子来依靠。戴绵世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近年来,潭头乡光荣敬老院被评为全省“三院”建设先进单位。他本人连续10年被评为县先进工作者,并多次被省民政厅授予“三院建设”先进个人和“拥军优属”先进工作者称号。



  以“拼”建“家”,昔日“破院”变“花园”



  走进潭头乡光荣敬老院,犹如走进一个花园:处处花红草绿、绿树成荫、瓜果飘香、空气清新,老人在此幸福地安度晚年。



  然而,20多年前这里的情况却迥然不同。1988年,37岁的戴绵世被委派到潭头乡光荣敬老院当院长。说是当院长,其实是个苦差事。当时的敬老院刚刚兴建,占地不到两亩,没有围墙,房子破败不堪,地面高低不平阴暗潮湿,老人们连一张像样的床都没有。



  白手起家谈何容易。面对当时院里账面上只有1500元资金,戴绵世开始了以“拼”建“家”的艰难之旅。



  为了筹集敬老院硬件设施建设需要的资金,戴绵世一方面积极带领敬老院工作人员自力更生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积极向上争资立项,努力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凭着执著、诚信的精神,他共为院里争取到120多万元建设资金。



  为了利用好来之不易的建设资金,戴绵世把敬老院的事当作自己家里的事情来办,力求一分钱办成两分钱的事。



  为了节省原料、工钱和运输费用,戴绵世经常自己动手,拉着板车到处收集免费的砖瓦、石头等建筑材料,往往每天要走百里山路,一天难得吃上两顿饱饭。敬老院搞绿化美化,戴绵世舍不得花钱买树苗花草,就自己到山上去挖,到溪边去采。他还带领工作人员肩挑手提平整新院址,自己赶早摸黑时常忙到晚上八九点,只为省点人工费。



  经过戴绵世20多年的苦心经营,原先荒凉破败的敬老院旧貌换新颜。如今,潭头乡光荣敬老院由以前占地面积仅两亩增加到45亩,新建住房40间、1540平方米,办公楼10间、360平方米,硬化院内外道路600米,老人们用上了冰柜、洗衣机等电器。




  以“谋”持“家”,庭院经济实现自我发展



  戴绵世上任之前,院里没有一块菜地,没有一口鱼塘,更不要说养猪养鸡养鸭,老人们每个月难得吃上一次肉。



  一定要让老人过上富足的生活——戴绵世心里暗暗较劲。他明白只有走以院养院、以实业补事业的发展道路,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才能弥补经费的不足,提高院民生活,实现自我发展。



  立足敬老院地处山区的特点,按照“人无我有、人迟我早、人次我优”的经营思路,戴绵世大力发展种养相结合的庭院经济。他自带辣椒、豆角、茄子等蔬菜种子,带领工作人员在菜地里开畦种菜,并落实管护人员加强田间管理。他还发动院内有条件的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



在他的带动下,院里的3口鱼塘挖出来了,2000株果树种起来了,猪、牛、鸡、鸭各种家禽家畜养起来了,呈现出鸡鸭兔成群、猪满圈、鱼满塘、菜满坡的满目生机。如今,潭头光荣敬老院庭院经济异常红火,蔬菜和肉食品不仅可以保证自给,而且还可以运到集市出售,年收入6万元以上。



  以“情”管“家”,甘为老人当“孝子”



  自从当了敬老院院长,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敬老院,家里的事情则全部交给妻子。他每月在院里上班28天以上,家里尽管离敬老院不到2公里的路程,却很少回家。大儿子患“松毛虫性骨关节病”也无暇顾及,错失医治良机,落下后遗症。



  家里的事再忙再急,只要院里有事,他二话不说,丢下就走。有一年家乡涨大水,家里的鱼塘被冲垮了,洪水涌进了屋里漫过了桌椅,情况十分危急,全家人多么希望他留下来帮忙照料。可他惦记着院里的老人们,不顾家人的劝阻,急匆匆地赶到院里,直到确定敬老院没什么问题才步履蹒跚地回到家里。



  20多年来,戴绵世把老人当作自己爹娘来照顾。老人生病时,戴绵世为他们端屎倒尿,换衣换裤,还自己掏钱为他们买药和营养品。今年2月15日,寄养在院里的下固村老人余圣尧突发重病,老人三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得到消息的戴绵世,急忙背起老人赶往乡卫生院,路人都羡慕老人有这么一个好“儿子”。老人病危时,戴绵世为他们送终。



  戴绵世说,他的生命已经和敬老院这项光荣事业融为一体,哪怕是苦一点清贫一点也心甘情愿,如果有来生,还要当老人们的“好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