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人频道 > 老年新闻

养老院,期待成为老人乐园

养老院,期待成为老人乐园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计划生育的普及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空巢、高龄鳏寡孤独老人越来越多,中国传统的居家养老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一些人开始倾向于到养老院颐养天年。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养老院成了“托老所”



  50多岁的盛先生还没退休,已经开始规划自己的退休生活了。盛先生说,他只有一个女儿,现在上海读书,女儿说了,她不会回蚌埠的,要在上海安家。此言一出,盛先生说,我知道自己以后要成为“空巢老人”了。“等我老了,我要邀上一帮要好的老朋友,找个条件好的养老院住进去,大家一起下棋,写字,养老院还有人做饭、洗衣服。多舒服。”盛先生的想法代表了很多人的心愿,可是目前蚌埠市的养老机构很难满足盛先生的养老理想。



  记者走访了一些养老院,发现那里多是高龄、行动不便的老人,其中一些卧床不起。龙子湖区一家老年公寓入住有100多位老人,其中有60多位卧床不起,其余40多位能活动的,也是腿脚不便,行动需要搀扶的。此外,还有耳聋、老年痴呆等不能与人正常交流的,生活能完全自理的老人寥寥无几,养老院几乎成了“托老所”。



  养老机构有待完善



  蚌埠市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截至去年底,蚌埠市市区60岁以上老人已达12.79万人,占市区总人口的13.89%,目前,老年人口仍在按每年3%左右的速度递增。然而,蚌埠市养老机构的建设却不太理想。前不久,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等部门共同组成调研组,对蚌埠市区9家养老机构进行了专题调研,发现市区养老机构除市老人休养院外,其他的普遍规模小,设施简陋;收费低,发展后劲受限,服务差,难以吸引更多老人入住。



  为此,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政协委员吴纲烈提出了《关于切实加强市区养老机构建设》的提案,指出政府对养老机构的扶助力度不够。同时,一些创办者把养老机构当做谋生手段,不同程度地忽略了机构养老的公益性,还有的创办者初期投入不足,继续投入乏力,因而长期得不到改观。



  调研组负责人苏少忠坦言,这与他理想的养老院相差很大。养老院应该是基础设施条件好;拥有好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技能的专业护理人员;并有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介入;最重要的,养老院不是七老八十才去的地方,而是肌体健康的老人都愿意去的快乐家园。因此他们建议,把市区养老机构建设列为政府民生工程,每张床位给予200元补贴。进一步完善养老机构的管理制度,扶助有一定规模、设施完善及工作开展情况良好的,淘汰一批规模小、基础条件差的,并探索在养老服务业中设立社会工作岗位,聘用社会工作者改善养老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整体风貌。



  未来,养老院会更好



  对此,民政部门表示将加快市区养老机构建设,逐步完善设施建设,尤为重要的是,蚌埠市将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关于蚌埠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以及“民办公助”具体实施方案,从立项、征地、税收以及用水、电、气等方面对养老福利机构建设给予优惠。到2010年,蚌埠市争取基本建成以政府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以其他多种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以社会福利服务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力争到2010年全市福利机构床位数达老年总人口的千分之二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