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人频道 > 老年新闻

祈盼福寿、祥瑞、和谐

祈盼福寿、祥瑞、和谐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按照古籍《易经》的阴阳学说,“九”是阳数,双“九”相重,故名重阳。历来对重阳节的由来众说纷纭,但从流传至今的文献和民俗来看,均表现和寄托了中国人祈盼福寿、祥瑞、和谐的愿望。在南京重阳节又有着许多民俗活动,留给老南京很多美好的回忆。



  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最早过重阳节是为了祈盼长寿。据晋代人葛洪(被《南京辞典》“人物”收录)的《西京杂记》记载,汉宫每年采摘菊花连同茎、叶,再掺入黍米来酿酒,到次年九月九,开坛的菊花酒满宫飘香;汉高祖刘邦和宠妃戚夫人共饮此酒,佩戴茱萸并食蓬蒿制的糕饼(这是重阳糕的起源),目的是祈求长寿(菊花因而被后人称之为“长寿花”、“延寿客”)。此说已具备重阳节的雏形,并且没有后来流传的登高避灾的内容。为何要在这天祈盼长寿呢?因为在九月九,日、月之双“九”已达“极阳”之盛,象征着极度兴旺、长久,古人因而认为能给人带来长寿。特别爱菊的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九日闲居》诗为此而道:“世短意多久,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重阳节祈寿之俗的相沿对中华民族敬老美德的形成影响很大。在南京,传说朱元璋曾于南郊建善施庙,供奉五尊老人塑像,以示敬老。据《明太祖实录》记载,他还出台优待80岁以上老者的法规:月供5斗米、5斤肉、3斗酒;90岁以上老者的待遇更为优厚,每年加1匹帛、1斤棉花。如今,重阳节已成为国家法定的“中国老人节”。老南京重阳登高“避灾”。



  重阳节由来的最为普遍之说是登高避灾说,据南朝梁代(首都建康,今南京)人吴均《续齐谐记》记载:传说东汉人桓景拜仙家费长房为师来修道;费预测九月九将天降大祸;桓景全家人遵照费的指点,于重阳日在袋囊内装驱邪药物茱萸并系于臂,作登山之游并饮可延寿的菊花酒,果然逢凶化吉;但圈养家中的鸡犬牛羊皆暴死。笔者认为,登高避灾说系东汉时代社会动乱的产物。当时天灾、瘟疫不断,朝廷极度腐败,不顾民生疾苦,百姓惶恐不安,包括重阳日登高之类的各种禳灾消祸之举也就应运而生。但社会矛盾未解决,最终爆发了黄巾起义和军阀混战。



  在稍后的晋代,周处(南京有“周处读书台”遗迹)的《风土记》说:“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菊花会。”这是关于南京重阳节民俗的最早文字记载。据明代《金陵世纪》记载,南朝的齐朝建“九日台”,君臣文武百官于每年九月九到此登高饮宴、讲武习射;其地点在吴大帝孙权陵,即今天的南京梅花山。



  九月九登高之俗一直为后世相沿。南京以山、水、城、林闻名,有许多登高揽胜的好去处。明清至民国年间,“老南京”盛行登临雨花台、北极阁、扫叶楼、鸡鸣寺、明城墙等,品茶、吟诗、作画,已将古时的避灾之举演变为一种欢乐的节日文化。而如今逢重阳节而组织老人登高游览的集体活动,更具有以人为本、关爱老人的群众性娱乐、健身特色。吃重阳糕寓意步步高。



  过去在重阳节,“老南京”家家户户都要吃重阳糕,还要以此糕祭祖。糕与“高”同音,喻意步步高。于重阳节不能登高的人,吃糕也聊以自慰。过去在节前一二天,农村家家户户忙做糕;城市则有小贩当街市售,南京的早点店铺皆卖重阳糕,就连新街口的“三星”糕团店、夫子庙的“莲湖”甜食店等著名店家也制售。《南京商贸史话》则称“卖重阳糕是南京传统的老行业”。南京的重阳糕一般以糯米粉三成、粳米粉七成而制成;常由长辈给后代枣栗糕,以激励其“早日自立高升”。老南京还有一种特有的加肉糜制的咸糕,以其外形名之为“骆驼蹄”。一般还要在糕上插五色纸制重阳旗,三角形小旗中嵌“令”字或写“步步登高”、“庆贺重阳”等吉语。或将旗插门楣上点缀节景,或成为儿童手中玩具。重阳旗因而成为装点重阳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老南京”还喜好全家人于重阳节欢聚一堂,饮酒、食蟹、赏菊,共享天伦之乐;或三五知己聚饮赏菊,欢度良辰美景。



  店铺作坊在这天还有一特殊规矩。昔日外地有将重阳节称之为“伙计节”的。南京过去的惯例是于重阳节晚摆酒席犒劳伙计(酒席中必有螃蟹、盐水鸭)。饭后就要伙计每晚干夜班直至清明节方结束。昔人为此作诗道:“蒸出枣糕满店香,依然风雨古重阳。织工一夜登高酒,篝火鸣机夜作忙”,就是南京云锦织工吃过重阳节“登高酒”后就要夜班忙碌的生动写照。重阳节又名“女儿节”。



  重阳节又名“女儿节”,若有女子新出嫁,娘家必赠送重阳旗与时鲜盒,称为送“重阳节盒”。重阳节也是过去妇女企求摆脱苦难的一个寄托。据晋代《搜神记》记载,丁氏女遭恶婆婆虐待,永无休息之日,不堪忍受折磨,于九月九悬梁自尽,死后冤魂不散,托告世人,劝人家善待媳妇,请于重阳节让她们休息。于是人们为丁氏女立祠祭祀。后来每逢重阳节,父母都要把出嫁的女儿接回来团聚,称之为过女儿节,实质上也是让妇女休息之意。清代《金陵岁时记》记载老南京一特别之俗:“吾乡女子新嫁,母家必遗(送)以旗(重阳旗),而以时鲜佐之,谓之重阳节盒。”南京人最爱种菊和赏菊。



  过去南京人种菊及重阳节之际赏菊之风名闻天下。重阳节前后南京的园林花房、茶肆酒楼,处处菊花飘香,多者陈列千百盆,高者层叠号称“菊花山”。民国《金陵岁时记》说:“北极阁即明之钦天山也。山后花农多以种菊为业,紫艳黄英(黄花,即菊花),垄亩相望,游人载菊而归。俗云‘山后看菊’。”据《南京之最》记载,近现代最早的大型菊展,于1947年在玄武湖翠洲举办的菊花大会,以新颖的展销方式吸引了数万观众。此后,玄武湖公园举办菊展之风一直沿袭至今。古人以黄为正色,所以南京人又称菊花为黄花。蒲松龄《聊斋·黄英》中的黄英就是“黄花”之义。在这篇小说中,“金陵(南京),吾故土”的主人公黄英姐弟是菊花之神,以种菊卖菊而暴富;结局是弟弟大醉后化为巨菊而芳香永留人间。在央视“百家讲坛”作《说聊斋》(有同名书籍出版)的山东大学博导马瑞芳认为:“《黄英》写的是商品生产……是(清代初年)资本主义的萌芽。”



  人们还将重阳节视为寒气已降临,称之为“重阳信”,即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寒信,故而“老南京”有谚语:“吃了重阳糕,夏衣就打包”,意即过了重阳节,就可以将夏装束之高阁了。另外,认为重阳节下雨也是好事。据民国南京《岁华忆语》说:“重阳宜雨。俗谚谓‘重阳无雨盼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盖冬麦无雨,不能下种,即春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