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人频道 > 老年新闻

百岁老人五世同堂过中秋

百岁老人五世同堂过中秋

“干杯!”昨晚,中秋夜,从汉口满春街一处不起眼的院落里,传来了愉悦地欢笑声,10平方左右的小客厅里,挤下了数十人,他们有的白发苍苍,有的充满青春活力,他们都是103岁婆婆——曾经的白衣天使蔡芳老人的后人。
  “为妈妈的健康干杯!”在二哥陶建军的提议下,大家纷纷举杯。老人的子女讲起了当年的故事,时间把回忆拉到一个世纪前:在从南京逃难回武汉的列车上,纷飞的战火拉近了护士蔡芳和医生陶济安的距离……

  硝烟中立家

  1938年,36岁的陶济安是南京中央医院的医生,那一年日军包围南京。陶济安出逃回汉,一起出逃的还有同事兼老乡蔡芳,这个温柔、贤淑的女护士早已走入了他的视野。他们先是到下关,再到徐州,最后走郑州回武汉,用了20多天,时刻濒临死亡。
  1949年5月,早已结成夫妻的陶济安和蔡芳住在小兴码头江边板房里,这年,他们总是觉得不安和难受,江对岸的爆炸声已经持续了近两个月,炸掉工厂和一切基础设施,是国民党部队撤离武汉前的最后工作。
  1950年的一天,陶济安下班时,还没走进家门,邻居告诉他,“你家里出事了。”他快步向家奔去,推开院门,入目一片狼藉,妻子蔡芳告诉他,如果不是保姆拼死抱住特务,几个年幼的孩子就保不住了。

  从台湾回家

  1989年,武昌火车站,一辆从深圳发车的火车,带来了一位特殊的乘客。几天前,一封寄自台湾的信件,辗转送到了陶家,寄信人名为陶高华。陶高华是父亲和前妻的儿子,前妻去世后,为陶家留有一儿一女,陶高华被同辈孩子称为大哥,另一个姐姐被称为大姐。
  1949年5月,陶高华还是个十九岁的少年,国民党海军学校的学生,在一个上午,来不及和家人道别,他所在的海军学校集体迁往台湾。“大哥离去时,我七岁。去火车站接大哥那天,我一眼认出了大哥。”陶建军说,大哥乡音未变,用正宗黄冈腔,喊出了“二弟”。

  五世同堂

  陶家二媳妇黄艳,有张珍藏许久的照片,摄于1977年,照片中孩子们有的扮演时光老人,有的扮演春姑娘,坐在年幼孙子中的蔡芳老人,笑得很和蔼。黄艳说,婆婆很随和,从没和人红过脸,“孙辈和爷爷奶奶的关系都很好,尤其是文菁。”文菁是蔡芳老人的孙女,2005年博士毕业后,便去了美国,临行前,99岁高龄的蔡芳老人,特意写了封信给孙女,上写着,“事业成就,早日回国,为国为民,健康服务”。黄艳说,从那时起,文菁每周二都会准时给老人打电话,到现在5年不间断。
  和文菁一样,牵挂老人的还有她的曾孙女阳阳。采访时,黄艳接到了阳阳的电话,今年16岁的阳阳是北京杂技厅的演员,“好,好,一定帮你照顾好太奶奶。”黄艳笑着回复着。  
  一年前,陶济安老人与前妻的女儿喜获曾孙,小名为珠珠朵朵,这第五代的孩子生得红润,非常惹人喜爱。不久前,大姐带着孩子来看老人,老屋里又是一阵阵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