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位老人“回家”说当年
“看到‘回家’二字,心里特别感动 !”老报人李文光激动地说。昨日,中山日报报业集团邀请7位老报人回报社座谈。上世纪50年代末,7位老人参与了《中山农民报》(后期改名为《中山日报》和《中山报》)的编采工作。半个世纪之后再回报社,7位老人被大堂处 “欢迎老报人回家”的标语感动了。
前不久,中山日报被正式批准将创刊日期前移,前身即是1956年创办的《中山农民报》。为了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历史及当时的办报情况,报业集团特意邀请汤仲平、李文光、王树平、赵崧材、陈凤瑶、郑仰萱、林礼新7位老报人“回家”参观座谈。
说起当年的 《中山农民报》和《中山报》,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办报条件艰苦 。“当时报社只有两部单车,根本不够用,很多时候都要走路去采访。记得有一次我到横栏采访,在路上截不到单车,我就一个人背着行李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 。”李文光老人回忆说。
林礼新老人也说:“当时的办报环境确实很困难,缺纸、缺电。每两三天就要到广州、番禺、江门、台山等地方拿纸,为了赶时间纸张未干就扛着走。当时靠踩脚踏机发电,一直踩到天亮。”王树平老人还带来了自己当年的日记本,他一边翻着日记一边说起当年自己在报社工作中的点滴,他笑着说:“看着这些日记,感觉自己也变年轻了。”
7位老报人还参观了中山报业史展览馆,大家对展览馆的开办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宝贵意见。
前不久,中山日报被正式批准将创刊日期前移,前身即是1956年创办的《中山农民报》。为了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历史及当时的办报情况,报业集团特意邀请汤仲平、李文光、王树平、赵崧材、陈凤瑶、郑仰萱、林礼新7位老报人“回家”参观座谈。
说起当年的 《中山农民报》和《中山报》,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办报条件艰苦 。“当时报社只有两部单车,根本不够用,很多时候都要走路去采访。记得有一次我到横栏采访,在路上截不到单车,我就一个人背着行李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 。”李文光老人回忆说。
林礼新老人也说:“当时的办报环境确实很困难,缺纸、缺电。每两三天就要到广州、番禺、江门、台山等地方拿纸,为了赶时间纸张未干就扛着走。当时靠踩脚踏机发电,一直踩到天亮。”王树平老人还带来了自己当年的日记本,他一边翻着日记一边说起当年自己在报社工作中的点滴,他笑着说:“看着这些日记,感觉自己也变年轻了。”
7位老报人还参观了中山报业史展览馆,大家对展览馆的开办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宝贵意见。
相关文章
-
老人再婚怎么处理好心理问题生活当中有很多的老年人也并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的处理再婚这样的事情,才能够拥有一个非常好的心理因素的,那么有很多的老年人,
-
老人路边摔倒 应该如何帮助老人对于我们的老年人来说,有很多的人们并不知道,如果我们的老年人在摔倒的时候,我们应该如如何做才能够给我们老年人带来非常好的
-
老年人腰痛如何护理腰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特别是对一些中老年人来说,腰痛的现象会不断的增加,而且,很多人会出现肾虚,腰肌劳损,腰
-
老年人再婚有什么顾虑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转变,黄昏恋的出现也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是,有不少老人因为这种原因有很多顾虑,不敢再婚,因为有很多
-
老人如何掌握良好的说话方式说话聊天是日常大家都不可避免的,并且掌握适当的说话技巧,对于改善自我心情情绪良好等都有极大帮助,特别是对上了年岁的中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