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人频道 > 老年新闻

88岁航空老人:毛主席坐过我的飞机

88岁航空老人:毛主席坐过我的飞机

一块宽敞的平坝上,零散地停放着几架肢体破碎的战斗机。突然,从空中传来飞机的轰鸣声,抬头一看,那是日本人的轰炸机,坝上的工人如同逃难似的,东躲西藏。等轰炸机从头上飞过后,工人们才返回坝上,继续修飞机。这是真实的一幕。



  9月2日,“人间正道是沧桑”大型报道组记者几经周折找到曾在那个坝上修飞机的一名工人师傅,他叫李尚武,今年88岁。老人是中国第一批空军,一生翱翔蓝天,几次在万米高空上死里逃生。他见证了中国航空事业60年的变迁,新中国成立之初,飞机起飞靠车拉,降落时靠人拉。如今航空技术突飞猛进,现在的飞机全是采用自动化装置。



  老人与飞机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次站在窗前,只要听见飞机的声音,他就可辨别出飞机的类型。如今,李家已经四世同堂,老人桃李满天下。提起飞机,他仿佛又回到了过去,回到了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与飞机相识



  修战机的他仰慕蓝天英雄



  每次飞机起飞时,要用汽车来拉;每次飞机降落时,几根绳子拴在螺旋桨上,使用人力拉停在地面上。



  2日下午4时,成都市双林路。坐在李尚武的家里,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在他家的墙壁上、书桌上,随处可见60年前的老照片,一些关于抗战时期的历史书籍。老人个子不高,戴着眼镜,穿着藏蓝色裤子,那是一件老军服。与他并肩坐在一起的是他的老伴周蕊萍,比他小5岁。



  老人祖籍云南大理邓川。当时,他父亲是一名国民革命军。1937年夏天的一个下午,一名地下党身负重伤,为逃避敌人的追杀,跑到李尚武家躲藏了起来。后来,因为国民革命军查证,李尚武的父亲曾救过地下党,因此受到牵连,离开部队回到家中。他父亲当起了一名石匠,与其他工友一起,每天忙于打石头,建机场。



  1939年,刚从昆华中学毕业的李尚武报考了航机修理班。当年报考的有1000多人,最后只录取了80多人。“我英语非常好,文化分考了第一。”航机修理班按要求是读5年,但在战争时期,学期被压缩到2年。毕业后,李尚武被分配到昆明第十飞机修理厂,专门修理战机。当时,每天都要听到好几次防空警报声,听得人胆战心惊。同时通讯也不畅,一些信息传达还靠最原始的办法“人传人”。每次飞机起飞时,要用汽车来拉;每次飞机在机场降落时,几根绳子拴在螺旋桨上,使用人力拉停在地面上。



  1938年,日本的9架飞机在昆明上空,集体炮轰城区。紧急关头,在组织安排下,有人操作一架由苏联支援的战斗机翱翔蓝天,与敌机对抗,摧毁了一架日本战斗机。1942年12月26日,日军大批轰炸机突袭云南驿。莫尼中尉和战友驾机迎击,莫尼击落一架敌机后,又英勇地撞向另一架日机。他的飞机不幸起火,急速向祥云县城坠去。在生死关头,莫尼为了不让飞机坠向人口密集的县城,强行飞离祥云。他因此失去跳伞的良机,造成重伤。云南名医董济元用最好的药品抢救莫尼,但因伤势过重,还是牺牲了。从那以后,李尚武敬佩那些空中英雄,心中萌发一个念头,决定在航空技术方面有所突破。



  与飞机结缘



  飞机上的他果断排除险情



  出现故障是因为飞机飞得太高,使用的油都凝固了。“下降!”他命令道,当飞机降到海拔15000米时,飞机一切恢复正常。



  1944年后,随着援华美军的战斗机大量进入国内,李尚武所在的飞机修理中心同时担负着美国战机的修理任务。“当时日本人常常来轰炸我们的修理中心,有时连警报都来不及发,飞机上的人还跟发警报的人招手,就那么猖狂。当时,机场平均每5分钟就会有飞机起降,飞机的返修率也很高,尤其是战斗机打得激烈时,飞机被打得乱七八糟,得用汽车拉进来抢修。”



  渐渐地,来自苏联、法国、英国等同盟国的飞机飞到中国,降落在巫家坝机场上。虽然国内航空技术不行,但可以学习国外技术。对美机的修理通常要查阅很多外文资料才能完成,“虽然当时中心还有武汉等大学的毕业生,但能做外文资料翻译的人不多,所以遇到美机的修理少不了我。”李老自豪地说,还可从说明书上学到一些知识。1948年,因工厂要搬迁到杭州,李尚武不愿离开,便留在昆明自主谋生。





  李尚武的儿子李政华今年60岁了,在他出生之前,家里已有两个双胞胎姐姐,爷爷奶奶也跟他们在一起。他记得,那时父亲靠做小本生意来养活一家,日子过得十分艰难。1949年,原工厂地下党组织领导人郭佩珊找到李尚武,以组织的名义介绍他到昆明机场工作,参加保卫昆明之战。1949年2月,李尚武正式成为中国第一批空军中的一员,部队编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2733部队13师37团3大队。在昆明机场工作之后,李尚武每月有90多块钱的工资,足够养活一家人了。但他要求子女从小要节约,吃饭担心浪费,都是把菜饭分开,每人一份。



  1954年的一天,李尚武所在的6114机组成员根据组织安排,开着一架C-46的运输机在北京上空试航。飞行途中,飞机突然失灵,吓得驾驶室和副驾驶上的两名搭档一身冷汗。李尚武沉着稳定,抓紧时间抢修故障。他通过机舱里的仪表发现,飞机所处位置的气温是零下56℃,高度20000多米。他果断作出判断,出现故障是因为飞机飞得太高,使用的油都凝固了。此时,飞机撞在冰块上,发出“嘭嘭”声,十分恐怖。“下降!”他命令道,驾驶员立即执行,当飞机降到海拔15000米时,飞机一切恢复正常。这是他在空中遭遇的第一次险情,标志着C-46运输机试航成功。



  他们还担任着接送中央首长的任务。在老人的记忆里,毛主席、刘伯承、邓小平等人都曾坐过他的飞机。“我主要是利用技术,配合飞行员安全驾驶。”有一次,飞机进西藏,经过二郎山口时,飞机还未到山口,突然发现仪表指示不正常,形成单发动机作业,经常使用的氧气面罩也失灵。在那种环境下,时刻可能出现机毁人亡。李尚武立刻对症下药,要求立刻返航。



  这次算是死里逃生,但类似的事故还很多。他说,国内的航空技术在进步,但“健康”的飞机并不多。一部分飞机是扣留国民党的、一部分是苏联支援的,飞行员也是国民党部队人员,以前的飞机也不能在空中开门。李尚武凭多年工作经验,利用中国人开老铺面的方法,将C-46运输机改成可空中开门,改装后既安全又省油。



  李尚武50岁那年,他因支援云南“三线建设”,被安排到红星机械厂工作,之后又调到昆明市机械局下属水泵厂工作,直到退休。



  与飞机相知



  88岁的他闻声识别机型



  老人对飞机情有独钟,从声音就可以判断出飞机类型。他还有个习惯,说话时经常爱做飞机翱翔的动作。



  事业上,他翱翔蓝天几十年;生活上,他也是幸福的,家有7个子女,如今最大的64岁,最小的48岁,四世同堂共33人。在他的影响下,子女个个事业有成,却没有从事航空技术的。李老解释说,当时子女们都下乡当知青去了,而且当空军并不容易,一般人都吃不下这个苦,因为在飞机上呕吐得很凶,连苦胆水都要吐出来。



  李尚武因为工作需要,经常在全国各地奔波,年幼的李政华也随父亲一起生活。李政华在开封读的小学,三年级时随父亲来到成都。1969年,年轻的李政华来到渡口市(现攀枝花市)仁和区当知青,一干就是3年。1971年,李政华通过内部招工回到父亲曾工作过的南光机械厂。当过电制工,做过库房管理和会计,直到1994年被提为中干。李政华说,父亲对他最大的影响就是教他工作要认真,要有始有终。李政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干了38年,直到今年退休。



  李政华的儿子李瑞30岁了,是成都一所职业中学的老师。他的儿媳妇已怀孕7个月,现在一家人都盼着这个第四代孩子的诞生。老人最大的曾孙都8岁了。李尚武至今仍保持着游泳的习惯,还经常骑自行车出行。他爱笑,他说自己有个心愿,就是将自己的人生写出来。



  采访快结束时,电视里出现了一架飞机。老人像个孩子似的,高兴得跳起来,他说自己对飞机情有独钟,从声音就可以判断出飞机类型。他还有个习惯,说话时经常爱做一个动作,飞机翱翔的动作。因为这个飞翔的动作永远定格在他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