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人频道 > 老年新闻

中老年女性易受电话诈骗

中老年女性易受电话诈骗

本报讯(记者/洪奕宜通讯员/张雷)由电话诈骗引发的新型犯罪正愈演愈烈。什么人最容易上当受骗?犯罪团伙作案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诱骗性?昨晚,省公安厅刑侦局局长杨江华做客南方网,就相关话题与网友们互动交流。

  ◎主要形式

  利用改号软件诈骗作案

  据杨江华介绍,近几年来,我省电话诈骗案件发案有上升趋势,犯罪手法不断变化翻新。今年1月份以来,全省共破电话诈骗案件468起,打掉电话诈骗团伙63个,抓获嫌疑人379名,刑事拘留345人。犯罪分子利用改号软件技术作案,这是近期我省破获的电话诈骗犯罪的主要形式,群众难以识别,欺骗性强。据悉,省公安厅已与省通信管理局、省电信、移动、联通等电信运营商多次磋商,确定建立联络员制度,加强办案协作,由通管部门对广东省内提供非法改号功能的运营平台及时关停。

  ◎受害对象

  中老年女性易受骗

  不久前,我省一些地方公安刑侦部门捣毁过一些诈骗团伙,采用朝九晚五的公司制运作模式,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和上下班时间。据统计,受害对象以中老年女性居多,比如前不久广州珠海联手侦破的一起特大电话诈骗中,受害人中40岁以上中老年占了81%,女性占82%。“这些人一般手上都有一笔积蓄,白天子女也不在身边,犯罪分子利用朝九晚五的时间段打电话,受害人就容易上当受骗。”杨江华说。

  ◎团伙特点

  朝九晚五公司制运作

  “这类犯罪团伙的组织结构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组织紧密、分工明确、注意隐蔽、作案快速。”杨江华分析指出,此类团伙内部分工大致如下: 有人负责打电话或语音发送假信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提问,设法诱导事主按其思路走;有人专门负责收集身份证或制作假身份证到各银行网点开立账号和银行储蓄卡;有人负责快速转移、分散提取赃款。

  ◎得逞原因

  个人信息泄露严重

  犯罪分子实施这类诈骗行为为什么能屡屡得逞?杨江华认为,除诈骗手段科技含量高、欺骗性强之外,个人信息资料被泄露的情况需要引起关注。“比如办理银行、电话业务、买房等,在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其他一些社会活动中都留下了个人的电话、身份等信息,可能被别人偷看到,也可能被泄露,社会上有一些人专门在网上搜索人家的资料用来出售牟利,有一部分就直接用来诈骗犯罪。”杨江华提醒群众要注意保护个人资料信息。

  据悉,《刑法》中泄露、出售公民个人信息资料的行为列为犯罪行为,并规定了相应的刑罚。

  ◎破案难度

  跨区跨境作案致取证难

  杨江华表示,手机诈骗犯罪破案难度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犯罪分子跨地区甚至跨境连续作案,甲地开户、乙地发送虚假信息实施诈骗、丙地取款,涉案资金账户往往遍布全国各地,调查取证难,破案成本高;二是犯罪分子利用当前现代金融、通信服务的便利条件实施作案,犯罪分子不直接与被害人接触, 采取“漫天撒网”的方式向大批电话用户发送、传播虚假信息,引目标上钩,公安机关追查此类犯罪线索困难;三是现有的法律法规对此类犯罪的打击处理规定尚不明确。

  ◎重拳打击

  多警种捆绑作战

  据悉,省公安厅成立了打击手机诈骗办公室,广州警方也成立了全国首支信息诈骗侦查大队,运用信息化侦破手段,最大限度地收集犯罪分子使用过的通信号码、资金转移情况等,建立资料库。另外,不同警种、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安机关加强快速反应、协同作战、及时处理能力,同时,与电信、通信等部门建立起快速跟踪、查堵的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