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消费维权意识有些薄弱

老年人的消费维权意识有些薄弱

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年人的数目在大量的增加,那么老年人的消费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大家关注的话题了,现在老年人购买商品经常会陷入一定的消费陷阱,下面来看看引发消费的尴尬。

“蒙骗”“侵权”盯上老人

近日,王大爷听了某电台一个健康节目后,通过热线电话购买了一包节目中“张教授”推荐的“对前列腺具有神奇疗效的藏药”。饱受前列腺病折磨的王大爷拿到药后,却发现药盒上注明的功效是补肾。王大爷急忙拿着药到节目中宣称正在热销该药的某药店退货,但药店工作人员告诉王大爷,药店从没经销过这种药。王大爷又去找电台节目负责人,节目负责人告诉王大爷,这节目只是在他们电台试播几天,他们发现有问题,已经停播了,对于王大爷退药,他们爱莫能助。

“这药花了我一个多月的退休金,我家经济条件不好,这药还是我瞒着家人偷偷买的,这可怎么办? ”王大爷焦急又无奈。

消协提示:像王大爷这种情况并不是个案,处理起来也很困难。王大爷通过电话和药商直接交易,他手头只有一张收据,连维权的对象都找不到。老年人防范意识不够,往往轻信商家的口头承诺,一旦发生消费纠纷,根本无法举证。特别是一些不良商家在交易开始就有意设置种种‘陷阱’逃避责任,使老年人消费维权难上加难。目前,日用消费、医疗保健、上门推销是老年人遭遇蒙骗的高发领域。

“银发”维权步履维艰

“明知道是上当受骗了,但为了几百块钱,要跑好多部门、好多趟,本来身体就不好,耗不起那精力!”李奶奶说。她曾经经不起一个上门推销员的软磨硬泡,买了一个价格600多元的药磁保健枕。使用了发现没效果后就去找该枕头直营店退货,对方找出各种理由搪塞,几轮较量下来,身心疲惫的李奶奶自动放弃了维权。

消协提示:精力有限、消费维权知识不足,成为老年人消费维权路上的“拦路虎”。很多老人都缺乏消费维权知识,不知道怎么去维护自身的消费权益。直接找商家协商是大部分老年人最常选的维权途径,一旦协商不成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至于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相关行政部门申诉、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很多老人都表示不知道。当提到“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电话时,有的老年人一脸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