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人频道 > 疾病症状

老人抑郁自闭乖僻 或是耳聋惹的祸

老人抑郁自闭乖僻 或是耳聋惹的祸

现在有很多的老年人晚年脾气不是很好的,很喜欢发脾气,在很多的城市的老年人,经常在自己的家里呆着,不和人进行交流,这样的话就会导致自己的心智下降,听力功能下降。我们发现老年人爱吵架可能是耳聋的原因

经常发现家人诉称老人抑郁自闭、乖僻,最后查实是耳聋惹的祸,老年性耳聋是进行性的,年过60的老人平均每年损失0.6dB听力。

“年纪大,机器坏”常常被老人拿来自嘲身体机能的退变,包括耳聋耳背。据统计,全国身患老年性耳聋者达1364.49万,占听力障碍总人群的66.87%。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性耳聋通常由家人发现——长辈听不到门铃或电话响、说话像吵架、电视或收音机开得很响……专家表示,60岁以上老人平均每年“丢失”0.6dB的听力,若长期不察、不理老年性耳聋,不仅沟通交流难,还会引发性格及心理问题,门诊经常发现家人诉称老人抑郁自闭、乖僻,最后查实是耳聋惹的祸。

病因分析:七旬老太爱吵架 原来是耳聋

汕尾林老太太,70多岁,这几年动不动就发脾气,把儿女、媳妇、孙子孙女们都折腾得够呛。50岁的儿子林先生说,母亲年轻时极为勤劳,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慈爱的她在家人心目中一直是“镇宅之宝”。

情况近5年悄悄变化——林老太脾气越来越怪,慢慢地不愿与家人沟通,说话时严肃地盯着家人看,搞得大家心里都毛毛的。后来,发展至疑神疑鬼,认为家人对她不满意,故意躲着她说话。与林老太相处了30多年的媳妇最“当灾”,一对话就变吵架。家人希望林老太出门找朋友聊天,她却总是不愿意出门。

家庭关系紧张、矛盾越来越激化的生活今年初得以终结。林家的远房小侄子发现,林老太好象听不见了,于是建议去医院检查。医生确认,林老太耳朵听力下降值达80dB,已经是重度耳聋,佩戴助听器都不行,最后植入人工耳蜗才听得见。

林老太向医生坦言,不能接受自己70来岁就聋了,又怕家里人嫌弃,所以不敢告诉他们,自己勉强装着,越来越辛苦,于是焦虑、抑郁、不愿交流却又害怕被孤立,纠结无助得连死的心都有了。在人工耳蜗的帮助下,林老太恢复了与人交流的能力和欲望,重新回到家人圈、朋友圈,以往的怪老太重拾慈爱开朗。

治疗勘误:年过60 听力每年“丢失”0.6dB

广东省人民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吴佩娜表示,林老太患上的是老年性耳聋,由于年龄的增长,听觉器官衰老退化,出现双耳对称、缓慢进行性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这种情况发病率很高,美国的报告为三四成;我国数据显示,全国身患老年性耳聋者达1364.49万,占听力障碍总人群的66.87%。”老年性耳聋的病因尚未明确。吴佩娜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可增加血液浓度,导致耳蜗微动脉阻塞而影响到内耳循环,加速听力系统衰老,从而加快耳聋进程,因此中老人要注意饮食清淡,减少脂类食物,戒除烟酒嗜好。此外,噪音和服用耳毒性药物,也会导致或加速耳聋。

在系统老化衰退、危险因素等共同作用下,60岁以上老人平均每年“丢失”0.6dB的听力,临床发现,老人的听力损失大多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言语识别能力明显下降,可伴有耳鸣、眩晕等。

专家提醒:通常家人发现 且“聋人三分傻”

“老年性耳聋一般都是由家人发现的”,专家表示,由于该病进程一般较缓慢,老人家听力下降但自身察觉不出来,因此与人交谈时需要对方重复说,自己的音量也会增高;将电视、收音机的音量调高;手机、电话、门铃响听不到等等,都可能是“慢慢聋”。一般来说,正常人说话的音频在500~2000赫兹,而老年性耳聋一般先丧失高频听力,所以家人要注意这点,有的病人甚至出现高频听力陡降。

耳聋不仅直接导致老人与人沟通交流困难,还会引发多种性格改变或心理问题。比如听不清声音、说话,因此多疑、孤僻、焦虑、抑郁、自闭,严重的不愿与人沟通,不愿参加社会、社交活动。俗话说“聋人三分傻”,因为听不见而反应慢、语速慢,长期不理甚至出现说话严重变调,加速老年痴呆

很多老人不肯对家人承认自己耳聋,坚称自己“听到,只是听不清”,此类听力障碍同样属于老年性耳聋范畴,也需要及早就医做听力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