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老人晚年生活更加精彩

如何让老人晚年生活更加精彩

 老年人退休后有些人过得非常颓废,甚至患上一些心理疾病,但更多的人会把退休后的生活过得特别的精彩,今天就教老年朋友们如何把自己的退休生活过得更加精彩。

立足家庭

退休后带孙子或孙女,是目前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一来,可以为子女减轻负担,二来,也充实自己的退休生活,并且可以继续发挥余热,实现自我价值。王大爷原来在机关是领导,忙了半辈子,跟家人相处的时间很少,终于退下来了,立刻在家里找到了一个“新岗位”——专职带孙子。

中国人自古重视家庭,工作时由于时间精力所限,越是事业心重的人,对家人的照顾和关注越少。退休后则可以更好地关爱家人。回归家庭也因此成为大多数中国老人退休后的首选。回归家庭也因此成为大多数中国老人退休后的首选。

不过,从社会主流、公司骨干退位,成为一家的“后勤保障人员”,角色转化得有些大,老人容易产生失落感。加上有些不能适应角色的变化,老人与家庭成员产生矛盾或冲突时有发生。还有的人工作时一心扑在事业上,忽视了另一半,待退休后,要天天面对老伴、儿孙的时候,变得很难相处。所以,老人不要把工作作风带回家庭,要重新适应家庭角色。这就需要多和家人沟通,建立新的、和谐的家庭关系,这样才能充分地享受天伦之乐。

当志愿者

每逢寒暑假,退休的高阿姨都会来社区儿童活动中心,担当志愿者义务给孩子辅导功课。“我有退休金,来这里就图个乐和,孩子们和我建立了感情,生活充实了,也收获了很多感动和快乐”。她说。

如今,像高阿姨这样担当志愿者的老人越来越多,她们利用自己的特长参与相关的志愿者活动,不仅给他人带去温暖,也发挥了余热。美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刊登的研究表示,无私从事志愿工作的人比不乐于助人的人更长寿。因此,如果老人身体力行,平时喜好社会活动,喜欢与人交流,都可以义务发挥余热,充当社区、居委会管理员,或者其他志愿者活动。开拓新的生活领域和人际关系,排解孤独寂寞,增添生活情趣。

再返岗位

“活到老,干到老”是不少刚退休老人的选择,他们有的因为经验、资历深厚,被挽留在原领域继续发挥余热;有的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接着找个事干,这些都值得鼓励。要实现退休后继续工作的顺利进行,主要应警惕岗位转换后的心理落差。有的当惯领导的人,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在新的岗位上就会出现烦闷、愤怒等不良情绪,严重的还会损害身体。

美国《职业健康心理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退休后仍做零工或兼职的年长者,身体和精神健康状态好于完全停止工作的人。其中,患重病的几率会低17%;精神健康测试中,前者比后者的分数也高出31%。

因此,如果老人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又有一技之长,可以积极寻找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面发挥余热,为社会继续做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使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使生活充实起来,增进身体健康。不过,工作必须量力而为,不可勉强,要讲求实效,不图虚名。

以学为乐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张大爷退休后选择到老年大学学习电脑。按他的话说,学电脑是为了跟上社会,不至于早早“落伍”,能让视野更开阔,自己也会更加自信。

老人退休后,并未离开社会。为了跟上时代,继续学习是很多求知型老人的选择。老人退休后应继续学习新知识,看书读报,关心国家大事,有条件者可参加老年大学,充实自己的生活。一方面,学习能促进大脑的使用,使大脑越用越灵活,延缓智力的衰退;一方面,要避免变成孤家寡人,就要通过学习来更新知识,跟上时代。最重要的是,学习新东西能帮老人加强人际交往,满足了爱好,挖掘了潜力,也增强了幸福感和生存的价值。

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学东西,先不要给自己定过高的目标,而要从简单、实际的开始。比如学英语,先学会跟人打招呼就很好;比如学电脑,可以从会用拼音打字开始。最好是能找到志趣相投的“学友”,共同参加老年大学,或者类似的社团,学起来更快乐,也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