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人频道 > 独家专访

张二元的故事

张二元的故事

张二元的故事
  
  胡同东头儿住着一个老人。老人家八十开外,身子骨儿挺硬朗。紫红的脸膛,花白的络腮胡子,一双眼睛炯炯发光。宽厚的双肩和蒲扇般的一双大手透着有力量,微微弓起的腰和脸上那深深的皱纹儿显现出久经世事的沧桑。
  
  老人一辈子没成过家,孑然一身。他的大号知道的人不多。而“张二元”这个外号儿,却被人叫得山响。这其中却有着一个深沉的故事呢。
  
  一
  
  老汉家乡在河北张家村。三十年代,由于村上好多人当上八路军,有人还当上了官儿。因此,张家村在日本鬼子那儿上了“黑名单儿”。因为村中全姓张,就在日本鬼子大扫荡时,几乎被那残忍的“三光”灭了族。可叹老张一家人,都没能躲过那场灾难。只因他当时不在村里,才有幸逃出厄运。
  
  张老汉那时候才十三岁。应该叫他小张吧。小张跟随一拨儿乡亲跑了几天几夜,好容易才逃到了北京。在老乡的带领下,干起了壮工。赶上有盖房的活儿时,就跟着和泥、搬砖运瓦;赶上有运输的活儿时,就抬木板、扛大包。每天干十几个小时,好歹能混口饱饭。几年下来,倒也长成了一个魁梧的身材。
  
  转眼到了1947年。小张和一帮伙计已经加入到了一个像样儿的包工队里。能在东交民巷干些“磨洋工”的甜活儿了。这“磨洋工”当初可不是怠工的意思,而是用纯手工给洋人的房子磨地面。正名叫“水磨石”是当时那个年代的时髦装修。那时候,没有机械加工,水磨石的地面,全凭人工蹲在地上磨。一天下来,也磨不出多少来。因为速度极慢,又因为是给洋人干的,所以就落下了个“磨洋工”的成语。到后来,专门被用来形容“消极怠工”了。
  
  这“磨洋工”的活儿可甜。干几天能就挣一块“大头儿”。伙计们累一天后,大口儿喝酒,大块儿吃肉。酒足饭饱之余,有逛窑子的,有听戏的,当然也有收工就回家过那小日子的。
  
  这天,一行人路过设在前门里儿的英国汇丰银行,正赶上卖彩票儿。两元钱一张彩票儿,谁中了彩,就能得上千儿八百的。小张他们几个没家没业一人吃饱了全家都不饿的,每人都买了一张——撞大运呗!
  
  谁也没把他当回子事儿。可偏偏小张就中了彩了。头等奖,奖金六千块!几个哥们儿簇拥着小张领回了彩金,那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请客!
  
  一行人先到全聚德来了顿烤鸭。喝的是陈年的“莲花白”。酒足饭饱,溜达到清华池泡澡。那叫一个痛快!
  
  活是先不用干了。这么多钱,都不知道怎么花它。小张与几个要好的哥们儿天天出了馆子进澡堂子,晚上,不是戏园子,就是逛窑子。
  
  几天下来,那点儿钱就下去差不多一半儿。
  
  这天,包工队里的会计老王头儿找到了小张说道:“你小子这可不成啊!你小子再走运,那钱也有花光了的时候。我跟你说,剩下的钱,你不如置下点房子和地,将来再说个媳妇儿。你也老大不小的了,你不能全让这帮哥们儿给霍挥了呀!”
  
  小张虽然没文化,可能觉出老王人不错,想的,说的,全是为我好。于是就说:“得,听您的。您老认得人多,见识广。我就把钱给您老,您老帮我买吧。”
  
  老王说:“钱,我可不敢拿。事儿,我给你踅摸着,办成了,请我喝顿儿小酒儿就成。”
  
  没过几天,老王探到音信,带着小张去了趟长辛店。那儿正有一家要卖房子卖地的主儿。老王和当地地保作中,写了文书,画了押,又到卢沟桥段上盖上了大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成了!
  
  十七间房,八亩地。归小张了。
  
  就在这时,北京和平解放。跟着进行的土改,划成分。小张被划成了地主和房产主。那时候,好多人,尤其是小张这样的人们,对于成分什么的没什么了解。也没往心里去。房子给留下,地么,全收归国有。小张由于是买彩票得奖来的,加上自己本来也没多大的心想当财主,就更不往心里去了。仍旧回到早先的包工队里干活,接茬儿“磨洋工”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