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人频道 > 独家专访

会省钱老人罗继成

会省钱老人罗继成

第一次知道罗继成是在央视的电视节目里。这个老头不简单呀,在央视《夕阳红》节目“省钱大比拼”栏目中大放异彩,胜过江南事事细心的“小男人们”,胜过“斤斤计较”的家庭主妇们,一路过关斩将,以一个“纯东北老汉”的身份取得这项栏目的年度冠军,让人大跌眼镜。因为在赛前,人们按常理推想出的冠军怎么也不会是一个东北人、一个老汉。同样的,他也为“东北菜”和“东北人” “秀”了一把,并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人们心中大手大脚、大大咧咧的东北人印象。 5日下午,记者来到罗继成的家———一栋在哈尔滨再普通不过的居民楼前。按单元电子门的门铃,里面问也没问,就“嘀”一声给开了。他家在三楼,刚走到一楼半,就听见有人从楼上下来,一个亲切的声音也随着脚步声响起:“是《老年日报》的吧,欢迎,欢迎,这么远还跑来了,太辛苦了。”说话间就到了二楼半,一个看上去洁净、干练的老人出现在记者面前,亲切的笑容让人一眼就认出,他就是电视上的罗继成。 爱做饭是为省钱逼出来的   老罗家是老式房子,三十多平方米的二室一厨,装修得朴素简单,但整洁温馨,午后的阳光透过窗子射在屋内,让人倍感亲切和温暖。罗继成退休前是哈尔滨市燃料公司的一名司机,再以前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当时,他在所在部队是射击好手,在部队射击比赛中他获得第一名,在沈阳军区的比赛中获得第二名,从此被首长看中,得到了军旗前留影的特殊荣誉,同时他也在1956年被调到“哈军工”,成了一名专为部队首长和前苏联专家提供贴身警卫服务的卫兵。罗继成笑着说:“我一个大男人爱做饭纯是逼出来的。那时我家有5个小孩,我比老伴下班早,就得我做饭,没想到做着做着我就做出兴趣来了。”那时的菜就是白菜、土豆,别的菜只有过年才有。他就想,如何做的让孩子们爱吃,还不要花很多钱呢?老罗当时有两个菜做的最好。一个是奶油土豆泥,把熟土豆做成泥后和我从秋林公司买的3元一公斤的奶油合在一起,用纸包好放在菜窖内挂着,想吃了就切一块,放在盘中。想吃甜口,就加点糖;想吃咸口,就加盐,很营养卫生。奶油贵就少加一点,3元一公斤有时还是买得起的。再一个就是粉条拌生鱼,鱼是他和老伴在星期天上松花江边自己钓的黑鱼,回来以后就生切成条,和煮熟凉透的粉条拌在一起吃。那时这个东西希罕,没人敢吃,我也不怕,和孩子们一起吃。这些都是老罗跟苏联专家们学的,老罗看他们吃了以后没事,还长的人高马大,就想,孩子们吃了也应该没坏处,就照做了。结果,后来同事、邻居们也说这两个东西做得不错。

p#副标题#e#

没想到“演员”这么难   “我上央视的节目是因为我是老年志愿者协会的服务部长”。因为是服务部长,所以每次协会聚餐,从买菜到做饭都是老罗一手操办,他又会节省做得又好吃的名声在协会里诸人皆知。“夕阳红”开设“省钱大比拼”的栏目后,一直跟他们协会有联系的工作人员要协会推荐一个做饭又好吃又会省钱的人,他就首当其冲被推荐上去了。节目主要的拍摄地点就是老罗家,一个月给他一百元钱,就照这个钱做,每天还必须有一杯奶、一个鸡蛋,一周还得有一次吃鱼的机会。摄制组的几个小伙子早来晚走,从早上起来一天的进食策划到上街买菜到回来食品加工,都一一拍摄,每一个细节他都得想台词,并琢磨着如何省钱。“用小钱办大事是那段日子的主题,我虽已轻车熟路,但还是得在一些细节上下功夫,比如上街买菜时说什么,做饭时说什么,总结时说什么,天天都得琢磨,常常半夜想起新词,马上穿衣提笔记下,第二天用。”但中间也有乐趣,央视第一次上市场拍摄他买菜的镜头时,惊动了整个工商管理所的人,惊问:“央视是不是来曝光的?”小贩们也纷纷后撤,好一番解释后,人们才恢复正常。节目拍了两周,央视记者都成了他们的朋友,辛苦的工作也有了回报,他顺利通过了初赛,他和老伴就有了上北京参加决赛的机会。他说他成为冠军是有一定运气的,他坐飞机时,前座的背面有一些飞机小知识的介绍,飞机有多长等等,后来比赛就用上了,问奥运会标枪的世界记录相当于几个波音747飞机的长度,他说两个,结果一个很难的题就顺利通过了。还有决赛的项目,也都是他的“强项”。第一项目是包饺子,这对来自东北的选手来说不在话下,两人包的饺子在形状上、速度上都是赛场一流。第二个项目是黑心秤,规定一定的重量,让选手们用一个杯量米,谁量得准谁胜;还有主持人拿出一定数量的蔬菜,问有没有一斤、没有一斤有多少,谁说的接近谁赢,这对罗继成这个“老市场”来说,也是很容易的。就这样,他们从六对选手中脱颖而出。老罗说,得冠军还要有一定耐力,两周的拍摄很熬人,同他一起拍摄的哈市另一老太,就因为拍摄太难而中途退出了。罗继成说,“这个‘演员’太难当,不过,一想到为东北人争光,我也就坚持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