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人频道 > 独家专访

刘惠成-百岁老人的幸福人生

刘惠成-百岁老人的幸福人生

早晨6点起床,一碗稀粥加一只白切馒头作早饭,上午做一会儿运动,中午吃2两白米饭,稍后午睡片刻,下午骑着小三轮车到闸北公园“逛逛”,晚饭时煮上一杯黄酒暖暖身子,晚上8点上床睡觉……

这是今年元旦,百岁老人刘惠成一天的作息表,如此简单,简单得如同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一天。或许只有刘老家中那盆子女送给他的金色百合,还隐约让人感到,这其实是不同寻常的日子——刘惠成的生命轨迹跨入第100个年头的第一天。

刘老1908年生于浙江宁波一户贫苦人家,8岁丧父、12岁丧母,小小年纪便放过牛,为谋生计,他16岁那年便孤身闯荡上海滩,在客货运船上做了30年的厨师。

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了上钢八厂的一名工人,退休后,他担任里弄干部10余载,坚持40年如一日为社区居民做好事,并于66岁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人生最大的夙愿。去年4月,刘惠成及其事迹被评为“上海市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当2007年的日历翻开第一页,刘老便已是百岁老人了。人生七十古来稀,能到百岁更不易,老人子女告诉记者,他们本来是想按家乡的风俗,陪父亲热热闹闹地度过这百岁的第一天,但老人执意不肯。

“其实这本来就是普通的一天,我刘惠成没有这么大的面子让日子因为我而变得特殊么。”听到子女和记者的交流,刘惠成急着插进话来。据其家人介绍,刘老目前虽已百岁之身,但眼不花、耳不背,记忆力过人,思路敏捷,还能自个儿上下扶梯、骑小三轮车去兜风。

记者向刘老讨教长寿之道,他用了当下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和谐”。他谦虚地说:“人要长寿,就必须保持和谐的精神世界,这一点我还做不到。”

那什么是和谐的精神世界?刘惠成的理解还是那两句最朴实的话语——“能做好事便是享福”、“大家快乐我就快乐”。那又怎么才能达到这种“和谐”呢?刘老的回答很浅但不薄:“人生在世,各有各的价值观念,这是不能强求的。但如果能对物欲的追求少一点,对精神的追求多一点,离‘和谐’也就近了一点。”

自此,记者也真正明白了耳聪目明的刘老为何只愿平平常常地度过他百岁的第一天,因为在他心目中,和谐是一种淡泊,是一份宽容,是一份诚挚,是一种礼让,是一份信任,是一份与人为善,是一种自得其乐。

刘惠成家人告诉记者,老人只读过两年书,字认得的不很多,但他却喜欢用一句古语写给亲朋好友,那就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