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人频道 > 独家专访

中国“第二位袁隆平”

中国“第二位袁隆平”

盛夏,陕西武功县苏坊镇东村,气温30℃以上。

82岁的耄耋老人王德轩,站在从农民手里租种的10多亩试验麦田里,望着自己从冬到夏辛苦劳动的成果,像爱惜孩子般地用手轻轻抚摸着沉甸甸的麦穗。

每年的这个时候,王德轩都会准时出现在这里。

退休后的17年,他都是这样度过,从不曾间断,也从未放弃。

82岁,该是好好安享天年的时候了。但对王德轩来说,为了心中那不灭的小麦育种梦想,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奋斗不止。

一个真实的梦想

记者多次邀约王德轩进行采访,均被婉拒,给出的理由是:自己真的不值得采访。后来经再三沟通解释方勉强答应。

6月12日一早,记者赶到了苏坊镇苏坊东村。在村民的指引下,在地里找到了劳作的王德轩。在参观他的“战场”、攀爬二楼那既没有扶手又很窄陡的楼梯时,记者心里便莫名地有点发酸。

一间七八平方米的厦房,一张占据了全屋三分之一面积的土炕,一个用来放置21寸电视的老式柜子。

这就是王德轩在苏坊的居住环境。一年中,从播种到夏收,累加起来,他有三四个月要在这里生活。

喝过四年洋墨水、吃过牛奶加面包、住过苏联欧式洋房的王德轩,面对这样的居住环境,却心满意足,乐在其中。“这算什么苦?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吃得香,睡得好,还能搞科研。”王德轩常对询问的人讲。

王德轩,1956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的西北农学院农学系,是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留苏生物学博士。大学毕业时经虞宏正先生挑选进入水保所,同李振声一起在小麦远缘杂交课题组搞小麦育种,参与了“小偃”4、5、6号的选育过程。

一走上工作岗位就和小麦结缘的王德轩,心中一直怀着这样一个梦想:培育出一个高产、稳产的大穗大粒小麦品种,提高粮食单产,为国家和人民作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因为这样一个梦想,王德轩从工作期间到退休后都没有停止过追逐的脚步。他对自己提出了要求:真干、苦干、实干。即便是在“文革”中,他也不曾间断科研工作。在铜川、延安、榆林这些地区,他住过石工的窝棚,睡过旅社的过道,蜗居过车站,喝过渠水;在单位,他受过不解、排挤和打压。但这一切磨难和委屈,并没有使王德轩泄气和后退,他不仅坦然地承受了,还把这一切看作是检验自己是否真爱科研工作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