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人频道 > 独家专访

传说中的—梵高奶奶

传说中的—梵高奶奶

梵高奶奶最近出了书,名儿叫《梵高奶奶的世界》,书里的字是儿子帮她写的,她的画集。

这句话在不少人眼中是个新闻,在不少人眼中不是。

因为有人会说:“终于出书啦,等了这么久。”有人会问:“梵高奶奶是谁?”

这又是个互联网诞生的传奇,她是个淳朴的乡下老人,七十多岁才开始作画,老太太的儿子在自己博客上粘贴母亲的画,并写下老人的一系列故事。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画上了网络之后,竟然迅速走红。都市人的乡愁被勾起,他们看着她笔下金灿灿的黄土地,称其为“梵高奶奶”,“中国农村的梵高”。

她来自内地农村,墨香从墙内传至新加坡、欧美各国,无数家报纸和电视台纷纷报道了她的奇迹。

甚至连世界著名摄影师斯鲁本也收藏了她的画作。她举办了一次成功的香港画展,两次被请上“鲁豫有约”。鲁豫说,“她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可爱的老太太。”斯鲁本说:“梵高奶奶和我一样,都不是在用机器和笔展示艺术,而是在用心。”

在梵高奶奶热烈奔放的画里,色彩就是感情,线条勾勒的全是记忆。她用画笔画着记忆、往事和乡村,那些花草、动物,那些老房子,那些秋天明亮的金色。她看着梵高的向日葵说:“这个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开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画得苦。我的向日葵有阳光温暖她,有土地养着她,有水滋润着她,就像我画她的心情一样,很幸福。”

画里必定爱着整个乡村。乡村曾经是一个完整世界。这些画是静默的个人历史,是心灵在重建接近天空的愿望。画中人是她的邻居;画中的树在村口的左边。斑鸠就是斑鸠,燕子还是燕子,一切都是往事。花草,动物,老房子。树木生长,土地未息,画下就是微微永恒。即便人、回忆和乡村都在流逝。真实生命的色彩和线条,本是对自然的临摹和镜像。但看着画,生命感觉无处不在。

老人的儿子江华说,人人都渴望打破常规,但又不得不遵循所谓的常理和游戏规则,老太太的画不按规矩出牌,率性而为,真实朴拙,给渴望突破和改变的人们带来了惊喜。同时,老太太的画勾起了每个人的乡愁。 有网友评论说,这才叫艺术,谁要敢形容老太太的画精美,我跟他急。更多的网友则在老太太的画和江先生配的写老太太往昔生活的文字中,读到了浓浓的乡愁,点燃了漂泊异地的人们对童年、对父母、对乡村的追忆和思念。

海明威说过表达的标准:“唯一的要求就是写一句真实的句子。”老人笔下细微描述的,不是哲理,而是情感。

梵高奶奶说——“这个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开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画得苦”。

【梵高奶奶语录】

●城市和农村的不一样在哪里?

——城市不安全,人多车多。

●下乡人种地种多少才能挣到城里人一样多的钱?

——种死都种不了一样多的钱。

●您原来种地,现在一张纸片就可以被报纸刊登拿稿费,请问拿得最多的稿费是多少?要种多少粮食才能换来呢?

——要用一两百斤花生换吧。

●您听说梵高的时候,听人说您以为是家乡的什么?

——我想,俺老家没有这个地方啊!后来看了他的画,这个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开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画得苦。

●您去过北京,知道那里是什么地方吗?

——北京是首都啊,毛主席在的地方。

●现在那么多记者采访您,您觉得自己是不是名人啊?

——我咋算名人呢,就是一个农民。

●人们为什么喜欢您的画?

——我也不知道,人家都说画得感动。

●现在让您画城里的高楼什么的,您能画出来吗?

——画不出来。

●您的身体不好,据说画一幅画需要很长时间?

——不好说,有画一二十天的。

●您已经七十多岁了,您觉得有什么遗憾的事情吗?

——孩子都大了,没啥遗憾的,哪儿都去了。满足了。

●听说您经常想家,家里已经没有水吃,河也干了,回去怎么生活?为什么还要想家呢?

——谁没有个家呀,狗还不嫌家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