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人频道 > 独家专访

“其实长寿也是一座红色城市”

“其实长寿也是一座红色城市”

11月29日,专程赶来重庆参加“11.27”60周年纪念活动的长寿籍烈士程谦谋的兄弟程一平、程济德,在回老家双龙镇探访中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

程谦谋是《挺进报》的创办者之一,两位老人是当年《挺进报》的送报员,程一平老人现离休定居江苏,程济德现离休定居浙江,两位老人以亲身经历,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
一个红色的家庭

1919年,程谦谋出生于原长寿县罗围乡飞石大队(现在的双龙镇飞石村柳马沟)一个开明的地主家庭,兄妹12人,他排行老六,姑父、姑母、大哥早年参加革命,年少的程谦谋受其影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49年在重庆渣滓洞被国民党发动派杀害。

1948年4月,中共重庆地下市委的机关刊物——《挺进报》创办者之一陈然被捕后,身为中共地下党员的程谦谋等人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小组,继续秘密出版《挺进报》。

接过任务后,程谦谋动员做生意的三位兄长在神仙洞街买下一幢砖木结构的三层楼,建立一个新家庭作为掩护,并通过秘密收听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新闻,编辑、刻板、印刷,继续出版《挺进报》。其胞弟程一平、程济德两人,则充当《挺进报》送报员,秘密送到指定地点,及时将党中央的声音传递到重庆。

1948年12月25日,程谦谋烈士因叛徒出卖被捕,这份秘密报纸才停刊。在那段极其艰难的日里,程谦谋和他的战友们坚持出版了10期报纸。

期间,程谦谋位于罗围的老家,曾作为秘密地点,掩护过廖井丹等多位中共地下党员,并召开过一些重要会议。这个红色的家庭,出了一名革命烈士,三位离休干部,五位老党员。
一座红色的城市

“其实,长寿是一座有着深厚红色文化底蕴的地方。”程一平、程济德两位老人称,抗日战争时期,民国26兵工厂(现长化公司)曾是日本飞机轰炸长寿的主要目的地。

老人解释说:当时26兵工厂生产的氯酸钾是抗战所需的物资。因此,日本飞机一来长寿,就对准了长化一带轰炸。当时三洞沟有许多柑橘林,这也成为当时许多居民躲避轰炸的隐藏地点。一次,一日本飞机被击落,并活捉了一名日本飞行员。当时,人们欢呼雀舞,男女老少,欢庆胜利。

新中国建立前,刘伯承曾来长寿养伤,长寿还培养了红色将领杨克明、革命烈士陈燮等革前辈;建国后,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曾来到狮子滩发电站视察;1958年,《红岩》作者罗广斌被下放到长寿湖农场,创作的《在烈火中永生》出版后,在读者中引起极大反响。另外,革命前辈、原中宣部副部长廖井丹也是长寿人。

回忆往事,程一平感慨地说:其实长寿也是一座红色城市,应尽力挖掘,加强宣传,提升长寿形象。

一个美好的期望

程一平老人从1947年离家出走参加革命至今,已整整62年了。1992年,64岁的他不惧长途行车,准备回老家看看。但因天公不作美,行至双龙,天降大雨,路烂如泥,车不能行,他只能打道回府。五年后,他再一次踏上了回家的路,没想到再次遇到大雨,车行至罗围,又打道回府。“这一次回家,同样下着雨,但我们如愿地回到了老家。”程一平老人说,以前都是坑坑洼洼的机耕道,现在公路硬化到家门口了,而且长寿湖旅游高速公路也在修了,以后让孙子开车送他。

11月29日,走在桃花新城的景观大道上,程一平和程济德两位老人感到特别兴奋。看着景色如画的街道和鳞次栉比的高楼,程一平老人说:“长寿城变化太大了。离开长寿这么多年,已经找不着方向了,找不到一处没有变化的地方。”走进协信购物广场,楼上楼下全是商铺酒楼,程一平老人说,象走进了大都市,即便在南京,都很难找到这么大的购物中心。

“以前长寿重点发展粮食和桔子,特别是长寿的沙田柚,很有名,味道好。”程一平老人说,他一直关注着长寿家乡的发展,通过长寿新闻网了解长寿的变化。以前长寿最发达的交通就是水路;现在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渝怀铁路已经开通,听说还要修渝万、渝利等铁路。现在长寿已经从农业大县变成了工业大区了,有川维厂,重钢也来了,工业经济发展太快了。

“长寿的发展会更快,长寿的明天会更美好。”程一平、程济德两位老人说,这是我们两人对家乡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