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人频道 > 独家专访

杨振宁:我的生命属于中国!

杨振宁:我的生命属于中国!

他来了,不愿被打扰。

  静谧的房间里,87岁的杨振宁斜靠在淡紫色沙发上。金色夕阳落在写字桌上,那里,放着他刚刚算完的物理方程式。

  昨日,重庆日报独家专访了这位世界级物理学泰斗,慢慢“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

  对面,老人眼神坚定,思维敏捷,时而微笑,时而深沉。无论是聊人生,话祖国,说重庆,还是谈教育,他始终兴趣盎然,对答如流……

  聊人生———“父母是我一辈子的老师”

  岁月如梭,杨振宁的人生坎坷而成功。

  对于坎坷,他说:“男孩子就是要勇敢面对挑战,失败一点也不可怕”;对于成功,他很淡然:“我只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了该做的。”

  上世纪40年代,中国战乱不断。

  在这种环境中,杨振宁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学业。1945年,他离开祖国赴美留学。时光飞逝,但往事依旧记忆清晰。此时,老人语速变得缓慢。

  “母亲给我收拾行李,父亲送我到车站”,在他心中,那次分别带来的是一次情感领悟,“看到父亲在车站那瘦弱的身体,我忽然懂得了父母之爱的含义”。

  老人坦言,在人生的老师与导师中,“父母才是我一辈子的老师,没有父母,就不会有后来的杨振宁”。

  他说:“我的父母非常传统,从他们身上我懂得了何为正确的人生态度、看到了面对困难的勇气,更懂得了男子汉应该具备智慧。”

  话祖国———“中华文化是生命的根基”

  今天,老人心里有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父亲临终时,一直没有原谅我更换国籍的做法,我没有获得他内心的宽恕”。

  言谈至此,杨振宁突然停顿下来。

  随后,是一阵短暂的沉默,屋子里变得更加安静,你甚至能听到老人的呼吸声。或许,这是他更愿独自思考的问题。

  “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很不相同”,老人话锋一转,“每个在海外的中国人都有强烈的故土情结,这就是我们的文化特点”。

  这里,他试图用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显示出科学家的思维习惯。

  “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老人变换了谈话时空,“原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亲口给我讲述了一个故事”。

  当时,深圳刚刚成为特区。

  他说:“一个前苏联代表团访问深圳,问香港商人是否担心改革开放政策发生变化,损害他们的利益。”

  商人们的回答让苏联人很吃惊。“他们说,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政策如果有变,也算是大家为祖国做出了贡献”。

  “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影响,它是每个中国人的文化根基”,杨振宁显得略微激动,“我和大家一样,好比一片树叶,生命始终属于祖国”。

  说重庆———“我与这座城市很有缘分”

  老人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教授这两天心情很好,觉得变化中的重庆城让他眼前一亮。

  之前,杨振宁与重庆有过两次缘分———1944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读书时来过重庆;1995年,去三峡路过重庆。

  “我声明,95年那次不能算”,老人越聊越轻松,“都还没看见重庆什么样子就离开了,坐船去了三峡”。

  昨天上午,老人去了南山,“感觉很好,从高处看重庆更漂亮!”

  这时,他似乎想起了什么,起身走到窗前。“我们是不是去的那里,喜来登酒店背后的那座山?”老人回头问陪同人员。

  得到肯定回答,他再次感叹———重庆真的很漂亮,很奇特,一座与山为伴的大都市。

  “其实,我对重庆的感觉很亲切,与这座城市很有缘分”,老人说,“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就成为我生活中每天都会说到的城市”。

  那时,重庆作为中国的战时首都,广播里经常都会传出关于这座城市和抗战的消息。不仅如此,老人和当时中央大学许多人都是好友,“他们长期在重庆生活,我通过他们了解重庆”。

  对于重庆的未来,杨振宁说:“你们有那么高的楼,那么美的山,那么好的水,还有这么快的发展,一定会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谈教育———“基础课程需要资深教授”

  通常,很多科学家倾向于带领自己的团队进行科学研究。然而,拥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头衔的杨振宁却有点不同。

  2004年,82岁的他回到清华大学。这里,是他儿时生活的地方。

  出人意料,杨振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他选择去大学本科一、二年级讲授基础物理学!

  “当时,也有人不理解,觉得有点大材小用”,老人说,“其实,资深教授上基础课这种做法早已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流行”。

  他解释,美国大学在上个世纪发现大学的基础课教育滞后,“于是,包括芝加哥、哈佛等名校在内的高校开始反思”。

  此后,资深教授上基础课程的做法在美国逐渐被接受,“现在,这已成为一种大学学风,对培养高端科技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他说,国内高校可以借鉴这种做法,“鼓励资深教授给大学本科生上基础课程,这是培养未来科技人才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