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人频道 > 独家专访

独家专访:百岁老人埋藏的中共秘密

独家专访:百岁老人埋藏的中共秘密

中共建党已经有85个年头了。毛泽东曾有“十次路綫斗争”的说法,将他的反对派都打入十八层地狱,一部中共党史,成了非黑即白的拥毛和反毛斗争史。党史中许多内幕终究“纸包不住火”,三十年来,中共党史逐渐地呈现本来的真实而复杂的面貌。多维记者探望了王盛荣,“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唯一幸存者、中共第一届军委中唯一活着的委员。
  《多维时报》刊登长篇报导,记述中共党史上当今资格最老的人,一位百岁老人的经历,让人们看到,八十五年来为了中国的崛起,中国人曾经如何痛苦地摸索,付出了多少自相残杀的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
  党史上有一批人曾被称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在中共早期历史上相当流行,四十年代以后慢慢被人淡忘,却在“文革”初期因康生断言“‘二十八个半’没有一个好人!”将之妖魔化,而重新引起人们注意,人们才知道王明、博古、张闻天、王稼祥、陈昌浩这些党史上的“错误路线代表人物”原来都在其列,“彭罗陆杨反党集团”中的杨尚昆也是其中一员。这个称谓就跟六十年代兴起的“裴多菲俱乐部”“资产阶级司令部”等词汇一样,成了“阴谋帮派”的代名词。以康生当时的权势气焰,这句话仿佛盖棺论定,凡在大陆、还在世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都遭到审查批斗,有的甚至被关押,被迫害至死。
  岁月流逝,人事代谢,“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陆续作古。其中最年轻而只能屈居“半个”的徐一新,也已经去世,杨尚昆也于1998年寿终正寝。有党史研究者撰文说:“二十八个半”已经无人在世。但多维记者因为意外的机缘,却得知“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还有一人仍然健在。
  他就是王盛荣,今年99岁,按照中国的习惯,号称“百岁”,住在武汉东湖畔的医院里,多维记者去拜访看望了他。
  王盛荣是中共党史上资格最老的健在者。他是74年前中共第一届军委──当时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现在还在世的唯一一位委员。1931年11月25日,“中革军委”在江西瑞金的叶坪宣告成立,朱德、彭德怀、王稼祥、林彪、谭震林、叶剑英、孔荷宠、周恩来、张国焘、邵式平、贺龙、毛泽东、徐祥谦(即徐向前)、关向应、王盛荣等15人为委员,朱德为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为副主席。这一届中革军委,出了六名后来的共和国元帅。

为什么会有“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这样的称谓?
  “布尔什维克”是俄语“多数派”的音译。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围绕党纲、党章问题展开激烈争辩。以列宁为首的一派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获得多数,就叫“布尔什维克”,即俄共、苏共的前身。中共是仿照俄共模式、由其一手建立起来的,难免直接搬来“苏维埃”“布尔什维克”这些音译词。
  “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这个称谓得追溯到20年代的莫斯科中山大学。这所专门招收中国学生的大学成立于1925年秋,全名是“中国劳动者中山大学”(1928年改为“中国劳动者中山共产主义大学”)。冠名“中山”表示铭记孙中山联俄政策的恩泽。经费主要来自“赤色职工国际”,而这个机构是苏联工会中央委员会掏钱操办。被选派的第一期学生共340名,并不限于国民党人,共产党人更多,我们不妨将之看成为国共两党按照莫斯科的意旨培养政治理论骨干的“海外联合党校”。在第一、二期学生名单中,我们能发现蒋经国,冯玉祥之子女,于右任之女,邵力子之子……
  从1925年到1929年,每年都有一批人由中国长途跋涉、辗转赶赴中山大学学习,莫斯科成为中国精英荟萃之地。1927年春夏,蒋介石在上海“清党”、汪精卫在武汉“分共”,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莫斯科中山大学成了苏共为中共独家开办的党校。
  “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于1929年夏天诞生。中山大学照例进行一次学期总结大会,中心议题是“大学支部局的路线是否正确”。大会争议激烈,开了十天,最后只好就中大支部局的报告举手表决,传说有28人投票拥护支部局,一人既年龄小又观点“摇摆不定”,“二十八个半”便由此而来。但汪云生在其着作中考证指出:被称为“二十八个半”头头的王明,几个月之前就被共产国际派回了中国,其实并没有出席“十天大会”。汪云生说:“‘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这一专用名词是在‘十天大会’上产生出来的,但其具体人物则不是在那次会议上确定的。”当事人杨尚昆也加以澄清说:大会上拥护支部局有90票,仍属少数。
  多维记者看到过好几种“二十八个半”名单,颇有出入,涉及的人数都加起来,超过一倍都不止。原因即在于“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并非确定的集体,没有明确的成员。汪云生比较了多种资料后说是指以下29个人:
  王明、博古(秦邦宪)、张闻天(洛甫)、王稼祥、盛忠亮、沈泽民、陈昌浩、张琴秋、何子述、何克全(凯丰)、杨尚昆、夏曦、孟庆树(绪)、王保(宝)礼、王盛荣、王云程、朱阿根、朱自舜(子纯)、孙济民(际明)、杜作祥、宋潘民(盘铭)、陈原(源)道、李竹声、李元杰、汪盛荻、肖特甫、殷鉴、袁家镛、徐以(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