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人频道 > 独家专访

一个永远都追随时代脚步的老人

一个永远都追随时代脚步的老人

内蒙古牙克石市的郑永成老人,是一个和牛结下特殊情缘的人、也是一个永远都追随时代脚步的老人。从放牛娃到牛书记、牛经理再到牛作家的郑永成,为我们讲述了他与牛的世纪情缘。

郑永成,今年78岁,1930年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 ,8岁全家逃荒到黑龙江省龙江县兴隆镇。对于自己如何与牛结下不解之缘,郑永成老人说起来是那么深情:“我14岁给地主放牛,使我和牛建立了一种感情,我喊那几头母牛叫牛妈妈,我一喊牛妈妈,母牛就过来了,趴在牛身上可以取暖,躺在牛肚上可以睡觉,我离家出去给地主放牛,见不到自己的亲妈妈,我觉得牛对我非常友好,是牛的妈妈也是我的妈妈,我在博克图工作时,觉得牛能给群众解决温饱,觉得养牛是我们共产党领导群众可以吃饱了,穿暖了在博克图养牛大面积也可以这样说,养牛是个大产业不管是我在盟里牧工商方面,全力抓肉牛,牧民发展了我们牧工商也发展赚钱了,养牛可以致富,牙克石政府把养牛看成是解决群众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

1947年,怀着过上好日子的愿望,昔日的放牛娃,参加了土改工作队,从内蒙古扎兰屯青年团工作到喜桂图旗旗委总支书记,他心中的理想已经从自己要过上好日子变成了让老百姓过上好生活。

1975年郑永成来到内蒙古牙克石市博克图镇任党委书记。他很痛心的看到博克图镇的百姓依然生活的很贫穷,牛是集中饲养在人民公社,一年到头来牲畜头数不仅没有增长,牲畜基数还在不断降低。百姓们急于摆脱这种状况,郑永成为自己定下了目标:改变贫穷的面貌,解决贫困的生活和生产的境况。说起这段历史时,郑永成还依惜记得当时的状况:“博克图这个地方种粮收的特别的少,一个社员出工一天能挣5、6毛钱,干了一年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我那时有一个养奶牛的大发展,那时博克图发展方针是以农为主,我就提出了以牧为主,以饲养为主,以个体为主,我们就敞开了让群众养牛,银行的主任背着钱褡子跟着我去西尔塔拉买牛,干的热火朝天。”

在那个年代,作为改革者,是要承担风险的 ,郑永成不是不知道 ,但是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郑永成已经做好了心里准备。由此也得到了一个登上了内蒙古日报的绰号“郑铁嘴”。回想起“郑铁嘴”的来历时老人说:“当时转过年来,市里就派调查组来调查我,郑永成搞得什么名堂,把牛都退回去了,这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吗?我当镇党委书记应该让群众吃的饱,穿的暖这是我的责任,群众养牛,他连饭都吃不饱了,养一头牛就叫资本主义,我不赞成这一说法,市里来了三个调查组调查博克图,方针路线对不对?班子软不软、散不散?思想正不正确?我被撤职了,就去和群众养牛,我说:布书记领导来我这里开会,向你说困难是应该的。我们跟社员说,我们要把地种好,跟你说的就是,我们要备耕、要贷款、要种子。这有什么不对吗?布书记就乐了:你这个“小郑铁嘴”,那时来了两个记者,一调查一了解养牛的情况,在内蒙古报发表了文章《郑铁嘴的故事》,这时候我的名字就弄假成真了。”

1975年到1985年,博克图镇的畜牧业快速发展并带动了乳业的发展。由于养牛“成痴”郑永成被人们亲切的称为牛书记。抓养牛,有人说:我们郑书记是养牛迷,我白天、晚上想的就是养牛,因为它给我一个印象就是养牛可以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那时候还没敢想给群众致富的问题,解决温饱就是养牛的好处了。那么怎么样呢?我一天天向养牛的事情,我就宣传养牛,逢人就说养牛,参加会议也说养牛,只要开会我一说话就是养牛,我跟别人说养牛和朋友谈养牛,因为这个书记抓养牛,就叫我牛书记。后来,我说养牛可以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共产党就是让群众,吃的饱过的好,我离开养牛工作就没有内容,群众生活的好就是我工作的全部内容,在三中全会以前,我们的乳品厂效益不好,生产能力为日处理5吨,没有牛没有奶源。所以,乳品厂年年都亏损好几万元,三中全会后,发展养牛,牛养起来了,当年养牛数就翻了一翻,牛奶产量大大的提高了,改为日处理10万吨,乳品厂的平房变成楼房,现在日处理20吨,专亏为营每年挣好几万元,我就说:我这牛书记是非当不可了。所以那个时候到博克图采访写了一篇文章叫《牛书记轶事》 )

又是因为牛,1986年郑永成离开事业单位来到了盟牧工商联合公司牛书记又变成了牛经理。但是未改的是为民服务的信念。郑永成那时候养肉牛,把这个钱给牧户贷款,不要利息,他把牛养起来,秋天时把育肥牛卖给我们,收回贷款,在发新贷款,转过年他还养。我们回来把牛挣的前3分之一的利润返还给养牛户,我们每年计划收2000头牛但是都超额完成,能收4000多头牛,牧民的改革有利于民,发展群众养畜牧业的方法,这样我们的企业还多挣钱了。

1991年,郑永成退休回到政协,但他的视线从未离开过奶牛业的建设,他下乡调研,他献计献策,一篇篇详实带着牧草香气的畜牧业发展与奶牛的养殖的科研型报告放到了市委市政府的会议桌上。

2007年12月,又一个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在郑永成身上,我们的牛书记成了牛作家。他撰写了6万字《奶牛高产实用技术》,是大兴安岭高寒地区第一本通俗易懂的实用技术书,受到养牛专业户的好评。谈起这出书的事,郑永成说:“我有一个想法,应该把科学养牛的术语变成普通话,通俗一些讲给养牛户,让他们一听就懂,一做就会。就跟咱们聊天一样,你能听懂我的,我能听懂你的,我就用通俗的语言写出来。”

在书的最后,郑永城又提出一个新的理念,创建饲养奶牛合作组织,从冲破压力鼓励个人养牛,到今天又号召集体养牛,郑永成在考虑什么?郑永成说:“基本草场已经退化了,怎么退化了?超载放牧,草场不能在承受了,优质的草吃没了,劣质、毒性的草发展起来了,这样草原植被被破坏,草场要不受到保护这就跟现在的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联系起来了,牛以草为本,没有草拟吃什么?森林没有了,草场没有了,水土污染了,没有草原怎么养牛畜牧?三中全会以后我支持个体养牛,因为个体养牛户的习惯、热情被调动起来了,现在奶牛发展多了,草原负荷载畜量,养牛还是要科学饲养的方式,牛的品种也要科学走改良的路子,建设奶牛专业合作社,把奶牛作价入股,把所有权变成股金权,牛归合作社集体饲养改良、科学饲养、防病治病或者是产供销一套路,做到整体的极优化生产规范来,把分散养牛的劳动力解放出来到其他生产方面,这样的话我们在建设方面又是一个很大的改革和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