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人频道 > 独家专访

退休年龄咋成了氢气球只升不降?

退休年龄咋成了氢气球只升不降?

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陈振楼在两会上建议,改革我国的退休制度,实行灵活的弹性制度,规定法定退休年龄不能超过65岁,符合条件的可以延迟至68岁。
  何谓灵活的弹性退休制度?按照陈振楼的“设计”,即在咨询、研究、设计、教育、编辑、创意等智力行业领域里工作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只要身体健康,可以延迟至68岁退休。在一些劳动强度高、安全风险大,以及其他特殊行业工作的,则应采取刚性的法定年龄退休制度。
  应该说,陈振楼的初衷是好的,但他认为这样可以改变社会平均收入差距过大的不合理现象,使社会的公正、公平、公开得以有效体现,恰恰是有歧视体力劳动者之嫌,而且这样的弹性一旦确立,将会给制度的实施带来很大的操作难题,必然会制造新的社会不公,改革退休制度的目标绝不能顾此失彼。
 其实,在我看来,无论是今天的所谓弹性退休制度,还是去年底掀起的统一延长男女职工退休年龄的争论,不管是倡导者还是支持者,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只认为我国人口平均寿命提高便想当然地要求延长退休年龄,打的是人性化的旗号,实际上是在有意无意地为缓解社保负担论和脑力劳动尊贵于体力劳动论助威。
  为什么我们总是盯住延长的“下游”,或是提出所谓弹性折中来为延长做掩护,而不在提前这个“上游”上考虑呢?我以为就我国现行职工退休年龄,不但不应延长,而且更该提前,这样的好处不仅是显而易见的给年轻人让位置,一定程度上解决当下“就业难”,而且更在于国家观念的调整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观念。
 不错,我国的老龄化是来临了,但我们的制度却不可强调“工作至死”。别说是延长,就是现在的限定,大多数人不是带病在工作,要不就是懈怠着等退休,而家庭角色又急需要他们扮演为儿女分担带儿女的责任,因为必须到龄才能退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融入社会生活的速度与质量。何况我国的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大家何必把自己弄得干不动了才退休?提前退休年龄可有效地引导民众逐步告别“工作至死”的传统习惯,不断向老年生活的有质量“挺进”,还可拉动老年消费和改变老年人的社会角色。至于浪费老同志智力资源的担心,一旦退休年龄统一提前,必将根本打破论资排辈的模式,渐渐将年轻人被重用的时间大大提前,有利于促进智力与劳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更新用人观念,最终引导和改变民众的就业观念,可谓是“只要忍得一时痛、必然换来长久利”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