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的常见预防方法

子宫内膜癌的常见预防方法

现如今女性患有子宫内膜癌的机率日益升高,多数女性身体会有多囊卵巢症以及功能性卵巢囊肿等病症,患有此类病情的女生更要加以重视,经临床观察发现因为此类病情引发子宫内膜癌的机率会更高,应及时检查治疗,以免危及身体健康,下面专家为大家讲解此类病症的详细情况及预防方法。

长期应用雌激素的患者:出于医疗或其他原因,长期使用雌激素也会导致子宫内膜癌发生,其危险程度与服用激素剂量的大小、服用时间的是非、是否适用孕激素、中间是否停保守治疗以及病人的特点都有关系。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可以进步患子宫内膜癌的几率。关于糖尿病患者或糖耐量不正常者来说,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比正凡人增加2.8倍,而内膜癌患者中也有3%~17%同时是糖尿病患者。

肥胖者:肥胖是造成子宫内膜癌的主要因素之一。早在1960年代就有人调查发觉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均匀体重比对比组高13%。专家指出,肥胖者体内脂肪过多不仅增加了雌激素的储存,也使雌酮合成增加,而雌酮合成增加被以为是子宫内膜癌的致癌因素。因此,如果体重在不长的时间内持续增加22公斤,或超过正常体重的40%(被视为警卫值)时,就应当注意操纵体重了。

未育者:受地位、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不育或晚育正日益成为女性的时尚之举。然而,专家提醒道,子宫内膜癌多发生于未产或不孕症患者。40岁以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66.4%为未产妇。未产妇比经产妇的子宫内膜癌发生率高三倍。因此,正常的孕产不仅对维持女性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女性的生理健康也有重要意义。

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存者:由于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压可并存于子宫内膜癌患者,因此常称此为子宫内膜癌的三联症。关于患有此三种疾病的中老年妇女,其罹患内膜癌的机会将大大增加,应当引起警惕。

有家族史的人:家族成员中有类似疾病的,也会使患子宫内膜癌的几率增大,约2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家族史。

月经周期不调患者: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经紊乱、量多者是正常女性的3倍。月经周期不调多由于卵巢不能正常排卵引起,因此也不能正常产生孕激素。子宫内膜缺乏孕激素影响,造成增生性改变,终极可能引起癌变。

初潮早与绝经迟者:12岁以前初潮者比12岁以后初潮者,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要高60%。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绝经年龄较正常女性可以晚6年以上。在52岁及以后绝经者,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比49岁以前绝经者可增加2.4倍。因此,初潮过早和绝经延迟都会使女性行经年龄延长,从而增加患子宫内膜癌的几率。

如何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子宫疾病给女性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肿瘤疾病之一,不及时治疗很容易会危及生命,豆类有很多对*有益的功效,我们都知道豆类有助于女性朋友丰胸,那么,你知道豆类其实还有抗子宫内膜癌的作用吗?

异黄酮是黄酮类化合物中的一种,主要存在于豆科植物中,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生长中形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由于是从植物中提取,与雌激素有相似结构,因此称为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的雌激素作用影响到激素分泌、代谢生物学活性、蛋白质合成、生长因子活性,是天然的癌症化学预防剂。益生大豆异黄酮是从非转基因大豆精制而成的生物活性物质,是一种具有多种重要生理活性的天然营养因子,是纯天然的植物雌激素,容易被*吸收,能迅速补充营养。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经常吃豆类食品将能够降低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而且对于那些体重超重的妇女,这种作用最为明显。

研究人员在《英国医学杂志》上指出,众所周知,女性体内产生的雌激素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豆类食品中含有异黄酮,它既有雌激素样作用,又有抗雌激素活性。大量进食这类食物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危险有什么作用目前尚不清楚。

为了调查这一问题,来自Vanderbilt大学的XiaoOuShu等人随机选择了832名子宫内膜癌患者和846名非子宫内膜癌患者,对比受试者的豆类食物摄入量。结果发现,豆类食物的摄入量越高,他们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就越低。

与那些每天豆类蛋白摄入量低于5。9g的妇女相比,每天豆类蛋白摄入量在6。0g到10。2g、10。3g到16。0g,以及16。0g以上的妇女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要低7%、15%和33%。如果将分析范围限定在体重超重的妇女中,这种子宫内膜癌发病危险的降低会更加明显。

希望通过以上对子宫内膜癌病症的讲解及预防方法可以帮助女性同胞更好的防御疾病的伤害,同时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学习了解有关健康常识,对预防疾病的发生有很大帮助,如果感觉到不适要及时咨询医生,及时治疗,加以重视,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