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视网膜脱离原因是什么?

婴儿视网膜脱离原因是什么?

不少婴儿也出现了视网膜脱离症状,这种情况出现后家长很担心,害怕孩子因此而失去视力,那么婴儿视网膜脱离原因是什么?为了能够尽快的解决婴儿视网膜脱离问题,对于婴儿视网膜脱离治疗的时候能选择一个好的医院是非常关键的。

婴儿视网膜脱离原因是什么?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是未成熟或低体重出生婴儿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孕34周以下,出生体重<1500g,生后吸氧史,发生率约60%①。

其发病机制与视网膜未发育成熟有关,早产儿出生时视网膜血管尚未发育完全,若婴儿吸入高浓度氧,则抑制视网膜血管的进一步发育,致血管闭锁,无血管区视网膜产生增殖脱离等一系列变化。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已成为高收入国家儿童致盲的首位原因,而早产儿患病率高达20%。眼科专家提醒早产儿家长,一定要时刻注意孩子的视力发育情况。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指新生儿视网膜血管异常增殖所致的一类疾病,这种病多发生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和有吸氧史的新生儿,是导致儿童盲的重要原因之一。早产儿胎龄越短,出生体重越低,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越高。

专家表示,早产儿都应该到儿科和眼科进行眼睛检查,尤其是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或胎龄不到32周的早产儿是视网膜病变的高危人群。专家说,20%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者经过早期治疗,大约有10%可以避免致盲。

应通过眼科检查进行诊断。因为出生体重>1500g且经适当治疗的婴儿,发生明显的早产儿视网膜病是罕见的,应考虑其他诊断(如家族性渗出性视网膜病,norrie病)。预防早产的发生是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的最佳方法。在早产儿出生后,应只提供足以避免缺氧的氧气量。预防剂是维生素e(一种抗氧化剂)和限制光暴露(一种前氧化物)的使用正在研究中,改善早产儿视网膜病的预防是全球研究的焦点。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威胁早产儿视力

随着我国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医学诊治水平的进步,低孕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存活率逐步提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已成为威胁早产儿视力,甚至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早产儿视网血管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发生视网膜新生血管及纤维增生,多为双眼发病,轻者可自愈,严重者会因出现视网膜脱离等病变而致盲。研究显示,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但有氧疗史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越高。

视网膜病变及早治疗效果好

我国卫生部于2004年4月颁布了《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指南》明确规定,出生体重小于2千克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在生后 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起,就应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检查。而对患有严重疾病的早产儿,筛查范围可适当扩大。  随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技术的进步,只要能够得到早期治疗,患儿预后较好。眼底检查是早期发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手段。

整个检查过程由眼科医生、儿科医生和护理人员的共同协作完成。  检查前,患儿需禁食两小时。检查前半小时,医生先使用扩瞳药使患儿的瞳孔扩大。  检查时,医生先为患儿实施表面麻醉后,随后放置开睑器,并在暗室内使用双目间接检眼镜和视网膜照相机检查视网膜,记录视网膜病变情况。 检查后半小时,患儿方可进食。

筛查时间有讲究

第一次眼底检查时间一般为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

之后的随访检查应根据第一次检查结果而定:若双眼无病变或仅有1期病变,可隔周复查一次,直到视网膜血管长到锯齿缘为止;若有2期病变,应每周复查一次,随访过程中若病变好转,可每两周检查一次,直至病变完全消退,若出现3期病变,应每周复查2~3次;若达到阈值水平,应在诊断后72小时内进行冷凝或激光治疗。

婴儿视网膜脱离原因是什么?孩子如果出现视网膜脱离的时候建议要能够积极治疗,找出原因治疗避免视网膜脱离变得更加严重。还有婴儿视网膜脱离对于人们的健康影响是比较大的所以在出现婴儿视网膜脱离的时候一定要能够积极的正确的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