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官科 > 眼科 > 沙眼 > 沙眼常识

了解下沙眼的分期是怎样的

了解下沙眼的分期是怎样的

生活中许多人们经常受到沙眼疾病的困扰,沙眼疾病产生时是不分人群和男女老少,每一种人群都容易受到沙眼的青睐,这种疾病出现以后,我们更是要及时的治疗,它的治疗方法也比较多,我们来看一下,了解下沙眼的分期。

临床表现

沙眼衣原体主要侵犯睑结膜,可有充血及血管模糊、乳头肥大、滤泡增生、角膜血管翳、最后以瘢痕形成而告终。

(一)我国沙眼的分期

1.Ⅰ期(进行期)

即活动期,乳头和滤泡同时并存,上穹隆结膜组织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

2.Ⅱ期(退行期)

自瘢痕开始出现至大部分变为瘢痕,仅残留少许活动性病变为止。

3.Ⅲ期(完全结瘢期)

活动性病变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无传染性。其分级的标准:根据活动性病变占上睑结膜总面积的多少,分为轻(+),中(++),重(+++)二级,占1/3面积以下者为(+),占1/3~2/3者为(++),占2/3以上者为(+++)。

(二)国际上较为通用者为MACCALLAN分期法

1.Ⅰ期(浸润初期)

睑结膜与穹隆结膜充血肥厚,上方尤甚,可有初期滤泡与早期角膜血管翳。

2.Ⅱ期(活动期)

有明显的活动性病变,即乳头、滤泡与角膜血管翳。

3.Ⅲ期(瘢痕前期)

同我国第Ⅱ期。

4.Ⅳ期(完全结瘢期)

同我国第Ⅲ期。

(三)角膜血管翳的分级法

将角膜分为四等分,血管翳侵入上1/4以内者为(+),达到1/4~1/2者为(++),达到1/3~3/4者为(+++),超过3/4者为(++++)。

临床表现多为急性发病,病人有异物感,畏光,流泪,较多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数周后急性症状消退,进入慢性期,此时可无任何不适或仅觉眼易疲劳,如于此时治愈或自愈,可不留瘢痕。但在慢性病程中,于流行地区常有重复感染,病情加重。角膜上有活动性血管翳时,刺激症状变为显著,视力减退。晚期常因后遗症,如睑内翻、倒睫、角膜溃疡及眼球干燥等,症状更为明显,并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专家在文章中提出了,沙眼的西医治疗方法,大家看完这篇文章以后,对这种治疗方法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生活中对于沙眼疾病我们还是要以预防为主,如果能够多注意一下自己的卫生,少受一些细菌的感染,那么也可以有效预防沙眼发生。